西南四省划界,边疆治理中的国家智慧

2023-11-12 08:27 www.gzph.org

  雍正时期,清朝在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后,随即对川滇藏青行政区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与划分。川藏之间的行政区划以宁静山、喜松工山为界;今迪庆一带划归云南管辖;藏北三十九族地区划归西藏,但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玉树地区则划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

  中央政府在川滇藏青之间实施行政区划界,奠定了今天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的基本政区格局。

  川滇藏青政区划界的背景

  清初,中央政府通过蒙古和硕特部对西藏、青海、川滇部分地区进行间接治理。准噶尔部突入西藏,打破了这一局面。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准噶尔部抵达拉萨,杀死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取得对西藏地区的控制权。清廷获悉后,派蒙古王公色楞统兵征剿。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九月,入藏清军在喀喇乌苏被准噶尔军队围困攻击,全军覆灭。次年,康熙命抚远大将军胤祯领军出征。清军击败准噶尔军队,进入拉萨。

  为“驱准保藏”,清廷组建了新的西藏地方政府,为七世达赖喇嘛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在拉萨留下了一支3000人的军队驻守。蒙古和硕特部被排除在了西藏事务之外,固始汗子孙统治西藏的传统遂告终止。

  雍正元年(1723年),罗卜藏丹津(蒙古和硕特部固始汗的孙子)趁清廷裁减西北边防之际,在青海发动叛乱。这使雍正意识到蒙古和硕特部的潜在威胁,治藏思想开始发生转变,其主张“沿边番回必属内地,方是平静西海永远之良策”,即是把蒙古和硕特部控制区域划归中央直接管理。

雍正。(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年羹尧很好地领会了雍正的这一治理理念,并认为平定罗卜藏丹津之乱是贯彻实施这一理念的绝佳机会。因此,当叛乱平定之后,年羹尧立即向雍正上书,建议把洛隆宗作为西藏与内地的分界,洛隆宗以东地区划归内地省份管辖。

  年羹尧的建议得到雍正的高度认可,后来实施的川滇藏青行政划界和调整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

  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年羹尧被贬,岳钟琪署川陕总督一职。岳钟琪在年羹尧方案基础上,建议将中甸、理塘、巴塘、德格、石渠等原由蒙古和硕特部管理的地方由内地直接管理,并“择其头目,给予土司官衔”。清政府很快批准了岳钟琪的奏请。

  川滇藏青政区划界的实施方案

  方案既定,划界工作陆续展开。先由四川提督周瑛等造出地方各部落户口、所辖地区的清册,并附拟归属意见,报告给岳钟琪,岳钟琪审查后上报朝廷。最后,中央派出副都统鄂齐、学士班第、扎萨克大喇嘛格勒克绰尔济等人前往办理。

  钦差大臣鄂齐等人,携带雍正颁给达赖喇嘛等西藏僧俗首领的诏书从北京出发。这份诏书现存于西藏档案馆,是目前所见雍正时期川滇藏青政区划界最为权威的官方文书。

  根据诏书所定:理塘、巴塘、中甸一带划给内地管辖;察木多、乍丫一带仍归帕巴拉、罗藏南结活佛管辖;洛隆宗、嚓哇、坐尔刚、桑噶吹宗、衮卓等地交由西藏地方政府管理。

  在西安与川陕总督岳钟琪会商后,鄂齐等人抵达成都,后又抵达巴塘,与川藏地方官员实地会勘川藏之间的政区分界,最终确定川、藏之间以宁静山、喜松工山为界。宁静山是金沙江与澜沧江的分水岭,喜松工山在巴塘以西,地势高峻。

  早在用兵“驱准保藏”之际,年羹尧指出,由四川入西藏,运粮调遣之事,道经巴塘、理塘,关系紧要。清朝将巴塘、理塘划归四川管辖,正是考虑到保障入藏通道的顺畅。

  确定川藏行政分界后,鄂齐等人在西藏地方政府官员阿尔布巴的陪同下抵达拉萨,又至后藏向班禅宣布中央政府关于西藏和川滇之间行政划界的决定。在藏宣旨期间,达赖称颂雍正“文殊师利大皇帝格外怜念”“仰赖皇上之大恩,无以报答”。鄂齐等人受到了达赖、班禅、康济鼐(西藏贵族,高级行政官员)、阿尔布巴(西藏贵族,高级行政官员)等僧俗首领的热烈欢迎和拥护,圆满完成了宣诏任务。

  与此同时,川陕总督岳钟琪向雍正建议将奔子栏、其宗、喇普、维西等地划归云南管辖,获得批准。川滇会勘疆界,最终以红石崖为分址(红石崖,即今云南迪庆州德钦县佛山区与盐井交界的吐茂)。四川与云南之间的行政分界从此确定,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川青藏行政划界主要涉及纳克树、玉树等地七十九族地区(西藏、青海交界地区的藏族土司部落)。罗卜藏丹津叛乱发生后,清政府招抚了七十九族,但对其归属问题一直未能明确。岳钟琪建议将纳克树、玉树等地划归四川管辖,雍正以此事关系重大,需详细谋虑为由否决了岳钟琪所奏。雍正六年(1728年),清朝设置西宁办事大臣。雍正八年(1730年),西宁办事大臣达鼐奏请勘定纳克树、玉树等地行政归属。

  次年夏,西宁、四川、西藏各派出数名官员会同勘界。最终,川青藏三方按照“近西宁者,归西宁管辖”“近西藏者,暂隶西藏”的原则,将藏北三十九族划归西藏,但由驻藏大臣直接管理,玉树四十族由西宁办事大臣管辖,川青藏之间的行政分界得以确定下来。这表明此次政区划界有一定弹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和兼顾了各地实际情况和行政管理的便利性。

  川滇藏青政区划界的历史意义

  川滇藏青政区划界方案非常细致和慎重,经过雍正、年羹尧、岳钟琪、鄂齐、班第、周瑛等人的反复斟酌、勘定才最终确定。清朝从国家层面出发,成功实施了对川滇藏青政区格局的全面调整,是加强边疆治理的重要举措。

  160年后,光绪六年(1880年),四川总督丁宝桢评价川滇藏青边界“昔人深思远虑,具有先见”,代表了后人对川滇藏青政区划界的中肯评价。

  这次划界调整奠定了今天西藏、云南、四川、青海行政区划的基本格局,在历代中央治藏史上有着标志性意义。(作者简介:黄辛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以上内容为专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王彦龙 刘佳

  责编 | 刘娴

  审核 | 蓝希峰

  采写 | 齐子通

  制作 | 胡琪

  (道中华微信公众号)

【编辑:梁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