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八蓝狮平台:独生子

2022-09-28 09:40 admin
 
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八蓝狮平台:独生子女人格心理与行为
 
 
1.独生子女亲和需要和持久需要较强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调查发现,亲和需要的高分组占29.9%,中等分组占60.4%,低分组占8.7%。在该项研究中,亲和需要得分较高表示乐于结交朋友,为朋友做事情,对朋友忠诚,尊重朋友和他人,遇事乐于与朋友合作,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蓝狮平台怎么样喜欢与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多数城市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亲和需要。
 
持久需要得分较高表示办事喜欢坚持到底,对于指定的任务能全力以赴,执着地去解决,直到全部完成任务以后才罢休。调查发现,中高分组占总人数的87.2%,低分组占12.8%。这说明,城市独生子女持久需要较强烈,他们办事喜欢坚持到底,能全力以赴地完成指定的任务。
 
2.近八成独生子女没有谦卑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谦卑需要得高分的人经常为做错某事感到内疚;当别人指责他时,认为个人应忍受痛苦,而不应伤害他人,认为错了就该受到惩罚;遇事不与人争执而常常屈从;在不适应的情境下沮丧;在优胜者面前自觉胆怯。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 课题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有谦卑需要的占少数,77.8%的独生子女没有谦卑需要,只有少部分孩子(22.2%)或多或少存在着谦卑需要。
 
3.大部分独生子女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研究调查发现:有71.0%的独生子女能很好的接纳自己。75.6%的独生子女否定了“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66.8%的独生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68.4%的儿童说“我对今后充满了希望”等。总的说来,大部分独生子女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1998年,“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课题组以同龄非独生子女作为参照对象,将青少年问卷与家长问卷相互对比,从性格特征、生活技能、社会交往、社会规范、生活目标、成人角色、自我认识等方面,对全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对学习成绩感到满意的占27.5%,对身体健康表示满意的占75.0%,对性格习惯表示满意的占75.6%。
 
4.独生子女具有较强的报答和自我提高需要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研究表明,城市独生子女学习目的列居前五位的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76.7%)、 “将来为国家做贡献”(66.2%)、“满足家长对我的期待”(64.4%)、“为将来开创一番事业创造条件”(65.8%)、“很好地发展自己”(65.8%)等。这些都体现了独生子女对父母、国家的报答需要和自我提高的需要。
 
5.多数独生子女兴趣爱好广泛
 
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 课题结果表明,在研究者列出的19种兴趣爱好中,独生子女平均的兴趣爱好数为9.548个。65.2%的独生子女有6种至13种爱好。排在前10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数学(70.6%)、外语(67.2%)、体育(59.1%)、科技(56.2%)、动植物(54.1%)、环境保护(53.9%)、影视表演(53.4%)、唱歌(50.6%)、计算机(50.5%)、新闻(49.9%)。
 
6.超过半数的独生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
 
1996年,“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采用道德自我评价量表测量了儿童的道德表现,道德自我评价量表根据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中小学德育纲要设计而成,共有54个变量,分为相反的两个部分:优点和缺点。测试时请被试指出自己的重要优点和重要缺点。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独生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主要表现为:孝敬父母(68.5%);尊重他人(63.9%);文明礼貌(63.1%);团结(57.1%);助人为乐(55.8%);诚实(53.9%);爱护公物(53.7%);遵守纪律(51.2%)等。
 
1998年,“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课题组研究表明,大多数城市独生子女认为自己具有较好的社会品质,具体表现为:“自尊心强”(92.0%)、“责任心强”(76.5%)、“上进心强”(70.3%)、“独立性强”(66.5%)、“交往能力强”(58.6%)和“动手能力强”(47.7%)
 
7.少数独生子女在自我接纳方面存在障碍
 
1996年,蓝狮平台网站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的统计表明,对自己学习状况完全不满意的占38.7 %;特别不满意自己健康状况的占15.9%;特别不满意自己性格的占15.8%;特别不满意自己相貌和体形的占15.3%。
 
8.仅三成多独生子女认知需要较强烈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的调查表明,只有33.2%的儿童“经常感到学习的快乐”;36.3 %的儿童“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30.0%的儿童喜欢所学的科目。这说明,蓝狮代理大部分儿童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不能感到快乐。
 
9.个人道德状况较好的独生子女不足半数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从学习努力、独立性、创造性和勤俭勤劳四个方面调查城市独生子女的个人道德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四个方面表现较好的人数均未超过半数。其中,承认自己学习不够努力的达31.0%;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占20.4%;很少帮助家长干活的占28%;自述胆小的占34.3%;不爱提问题的为38.8%;对创造发明不感兴趣的为27.5%,爱花钱的为33.7%。
 
10.部分城市独生子女存在着较强烈的攻击性需要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低分组百分比只有11.6%,中分组占74.3%,高分组占14.1%。这表明,部分城市独生子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为: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
 
11.独生子女的“任性”阻碍儿童健康成长
 
2001年,一项对北京市崇文区5所中学初一、初二(为主)的22个班级学生的调查发现,25.6%的学生承认认为为一点小事就会发脾气,10.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愿望父母必须满足。
 
2002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研究”课题组通过开放问卷研究发现,“任性”是当代少年儿童比较突出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自制力不强,爱发小脾气;比较自私,自我中心;不谦让,不宽容。
 
在“基本做人态度上”,父母报告的儿童不良行为习惯中“自制力不强,爱发小脾气”位列第2位;教师的报告将其排列为第9位,少年儿童自己将其排列为第3位。
 
在“交往方面不良习惯”中,蓝狮总代理父母和教师把“比较自私、自我中心”排在前10位的第1位,少年儿童自己将其排在第2位。同时,父母、教师和少年儿童分别把“不谦让和不宽容”排在第4位、第3位和第5位。
 
 
 
数据来源:[1]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与教育”相关资料,均来源于《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孙云晓、卜卫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第4版。[2]《崇文区初中问题学生心理障碍追因调查报告》,1999年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科研协调指导小组论文。[3]《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儿童好习惯:当代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