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运动研究(5):建党90年来中国青年蓝狮代

2022-09-19 10:55 admin
 
青年运动研究(5):建党90年来中国青年蓝狮代理运动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


 
【摘要】从学理上分析,青年运动是个中性词,只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参与群体、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国家、运动的不同影响等等,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本文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领导和号召青年的社会参与为分析框架,梳理“三个30年”中国青年运动的基本历程,着眼新世纪以来党所面临的新的国内外环境以及青年诉求的新特点,蓝狮平台靠谱吗?概括总结青年运动的基本经验。
 
【关键词】青年运动史;社会变迁;党的领导;青年社会参与
 
一、青年运动及其历史特点
 
青年运动是青年群体基于某种社会需要和切身的利益,为追求一定的社会价值目标并在其过程中表现和实现自我价值,而由青年参与的、具有一定组织的、有一定规模的社会群体行动。从学理上分析,青年运动是个中性词,只是由于不同的时间、参与群体、价值取向以及不同的国家、运动的不同影响等等,被赋予了特殊的涵义。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话语系统中,广义上的青年运动泛指古今中外所有一定规模的青年运动;狭义上的青年运动是指中国现代的青年运动,即从1900年至今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中有专属价值属性的青年群体社会参与行动;而一般特指的青年运动是指中国青年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社会群体运动。本文所论是指最后一种,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始,在整个革命、建设、改革90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轨迹。
 
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特殊、重要形式,是以青年为活动主体的社会运动。青年运动是社会运动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热烈、最具有变革性和创造性的特殊形式。就像“五四”运动和“一二·九”运动对中国革命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那样,青年运动无疑是近现代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任何社会运动如果不以青年为主要参与者,其力量和意义都将大打折扣。因此,青年运动是政党、政治团体、政治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十分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社会运动形式。在现代社会进步潮流中,青年运动越来越以其强烈的革新冲动和创造意识,严密的组织性和高度的觉悟性,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作为社会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除具有其他社会运动的共同特征之外,还有着自己独特的运行方式和发展规律。发轫于20 世纪初的中国青年运动与其他社会运动和同时代的西方青年运动相比,表现出鲜明而突出的历史特点:
 
1.运动的主体是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
 
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6年的“三·一八”运动,到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和1947年的“五·二○”运动,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一直承担了青年运动的主要组织者、参加者的重要角色,学生运动一直成为人民运动的主要先导。这一点与同时代的西方青年运动主要是以青年工人群众为主体,有很大不同。
 
2.运动主要以救亡图存为政治价值取向
 
西方的青年运动基本上始终以维护自身权益如民主权利、经济权利、劳动权利等为价值诉求。而中国青年则一直把民族、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高举救亡图存、为民请命的旗帜。也正基于此,许多文献把1919年至1949年间的青年运动统称为“反帝反封运动”或“爱国民主运动”。这就把青年运动纳入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的轨道,从而奠定了自身在中国革命以及世界青年运动史上的地位。
 
3.运动一般以文化运动为先导
 
文化运动能够促成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使他们进一步深化对现实社会的认识,认清自己所肩负的通过文化运动进而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从而坚定他们锐意革命和进取的信念。可以说,文化运动为青年运动的发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基础和舆论准备。著名的“五四”运动,就是1915年秋,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他们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破天荒地在中国的大地上对封建传统文化进行了大批判、大冲击,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二、建党90年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基本历程
 
20 世纪初爆发的自立军和拒俄义勇队两次学生运动,是近现代中国青年运动的开端。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蓝狮测速注册使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青年的教育,重视青年组织和青年的训练,并把青年和青年运动视作革命事业必不可少的有生力量。纵观90年党的发展史,根据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我们把中国青年运动划分为“三个30年”进行梳理。
 
1.第一个30年:青年参与爱国民主运动时期(1919-1949)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执政,中国青年运动是以“反帝反封运动”或“爱国民主运动”为主线展开的。近30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青年当作党的希望,看成是党的事业的未来,把青年和青年运动,当成党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一支重要的方面军,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把青年人的整体利益和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中国青年运动主要体现为两种社会角色:
 
(1)“五四青年”:1919年“五四”运动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前。这一阶段的中国青年运动,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影响和指导下开展起来的。20世纪初,伴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生和兴起,中国青年运动方兴未艾。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结束了中国青年运动的自发和盲目状态。1921年11月,中国共产党就向党内发出通告:为了培养党的“后备军”和党的队伍建设的需要,要求组织开展青年运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通告甚至提出,在1922年7月,即中国共产党建立一年之后,蓝狮注册好不好?全国青年团员必须发展超过2000人。这是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国共产党,高瞻远瞩重视和抓好青年工作的战略部署。1922年5月5日,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全国青年团员已达5000多人。由于党的重视,青年运动的发展,在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有几十万名共青团员转入党的队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青年共产党员和革命知识分子,在部分城市和农村的青年工人和青年农民中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党的主张,组织青年工人、青年农民参加反帝、反封建的各项斗争,反对军阀和土豪劣绅。1927年,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之后,部分革命青年也逐步转入军事斗争。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某种先锋队的作用。
 
(2)“抗日青年”: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49 年的新中国成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勃发。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斗争的旗帜,随着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在“一二·九”青年运动的推动下,全国各阶层的青年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也由局部走向全国。无论是抗日根据地,还是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都有青年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广大青年参加的武装斗争。中国青年和全中国人民一样,空前觉醒和奋起。这时的青年运动和人民运动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开展的。解放战争开始后,“一二·一”青年运动推动了全国青年、特别是国民党统治地区青年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战场,从而加速了民主革命胜利的进程。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成为人民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军。
 
2.第二个30年:青年参与社会主义探索运动时期(1949-1979)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全面地纳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轨道,青年运动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青年运动的任务由救亡图存、争取人民解放转变为团结教育青年一代,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梳理这段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青年和青年运动。建国前夕,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中共中央在给全国青年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贺电中明确指出:“全国爱国的青年除了必须与帝国主义侵略者及中国反革命残余作坚决斗争外,必须把主要的努力放在学习和建设的任务方面,……使军事上政治上胜利了的中国人民,在经济上文化上也得到同样伟大的胜利。”这一方面充分肯定了青年和青年运动在革命时期发挥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中国青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探索与发展指明了道路。
 
和平时期来之不易,新生的人民政权还不稳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大批青年人怀着对共和国的满腔赤忱、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挥洒热血和青春,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中。“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成为新中国建立之初青年生活和青年运动的两大主题。土地改革、抗美援朝、恢复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共青团的组织和带领下,青年扫盲队、青年科技攻关小组、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成为当时青年中最普遍、最活跃的群体社会活动形式。在那个物资奇缺的年代,广大青年的精神却百倍的饱满,保尔·柯察金成为青年们的精神偶像,时刻激励着他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种激昂向上的精神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黄继光、罗盛教、向秀丽、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式的青年英雄人物和先进青年集体。
 
然而,正当社会主义建设轰轰烈烈地进行之时,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发展,党对和平建设时期青年运动的历史任务的转化没有清醒的认识,党的路线和青年工作方针偏离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以至于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建设的激情转变为“革命”的狂热,给国家、人民及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段时期是中国青年运动遭受巨大挫折的时期。之后在1976年的“四五”运动中,广大青年以对祖国、对人民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向人们表明:在祖国面临危难的关键时刻,率先奋起的仍然是青年一代。“四五”运动反映了广大群众和青年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激情,和要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愿望,蓝狮平台设备为后来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奠定了群众基础,吹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号角。
 
3.第三个30年:青年参与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时期(1979-2011)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青年运动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我们权且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分界点。这是因为在1992年,邓小平同志“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著名论断,解除了人们对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顾虑和担忧,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迈入了快车道。而青年运动也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经济建设成为青年运动的主要内容。从1978年开始,青年运动从政治领域转向了经济领域;从农村到城市,青年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之中,青年运动蓬勃开展。1978年由青年自发组织的“争当新长征突击手”活动,得到了团中央的肯定和支持。这一时期,共青团还先后组织开展了“青工技术练兵比武”活动、“文明经营示范”活动等一系列青年运动,将经济领域的青年运动不断推向深入。在思想文化领域,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揭开了思想解放的帷幕,重新点燃了一代青年的热血激情。青年中掀起了一场人生观的大讨论,崇尚自由、追求理想、有所作为成为80年代青年的人生目标。这一时期,既有共青团组织的学马列活动、“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党号召、共青团组织发动的“读书热”、“自学热”等现象,也有自发的“文化热”等现象。各种电大、夜校、补习班成为青年业余选择的活动方式,青年中勃发了空前的学习热潮。总体来看,从1979年到1992年的青年运动,大型、集中的活动减少,在形式上更加注重日常化、经常化、具体化。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事业中,多学知识、建功立业、立志成才是这个时期青年运动的主流。
 
从1992年起,我国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代,青年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发生深刻变化。青年运动彻底突破了传统的以社会政治运动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模式,走向了更广阔的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使青年及青年运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更大程度上得到全面实现。以往那种疾风骤雨式的、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转变成为扎扎实实、丰富多彩的多元表现形式。青年运动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明显淡化,主要围绕青年学习、就业、健康等青年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展活动。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青年运动呈现出以下特点:
 
(1)集中动员与选择参与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大规模、动员式的青年运动逐渐减少,但在遭遇重大自然灾害或举行重大社会活动时,党团组织都会对青年进行有力度的社会动员。这也是我党开展团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组织方式。比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2008年的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志愿服务活动等。另一方面,由于青年运动的非政治化倾向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青年不再参加机制化的青年组织,而是根据个人兴趣和利益,选择性地参与青年运动和社会活动。青年运动的组织和开展方式更加自由化、非机制化。比如保护生态环境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多背一公斤”的驴友公益活动等。
 
(2)经济参与与社会服务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经商潮、新世纪以来的进城务工潮都是围绕经济的青年活动;与此同时,共青团组织对于青年明确提出了服务的理念,确立了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基本导向。青年志愿者活动成为其中最具影响的青年运动形式。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青春的面孔、灿烂的笑容成为会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向世界人民传递了中国人民的友好和青年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也展现了新一代青年有责任、能担当的精神风貌。
 
(3)民族主义色彩与个性化色彩并存。1992年以后,在一些具有政治色彩的青年集体行动中,民族主义和国家意识表现得比较强烈。比如2005年4月涉日游行示威、2008年因奥运圣火传递和西藏问题而发生的抵制法国产品和家乐福的活动。这些自发的青年运动,都具有一定的民族主义色彩,表达了青年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而随着超级女声和山寨文化的盛行,出现了娱乐化、个性化色彩比较强烈的青年文化运动。这种青年运动没有意识形态的支撑,不强调群体的文化观念,完全是个性的表达和彰显。这与他们大多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物质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有关。在快乐中体验人生,在审美中创造自我,在新潮中追求个性,在行动中领悟意义,成为新一代青年运动的主题。
 
(4)网络联动与实体参与相结合。到20世纪的90年代中后期,网络成为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力量,尤其是影响青年人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的渠道。网络不仅是人们了解世界和社会事件的平台,而且也是人们进行娱乐、消遣和工作的工具,它已然成为青年人参与社会的新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年活动都是通过互联网组织和发起的。其中由众多网友发起和参与的“宝贝回家”行动,配合公安机关的工作,帮助很多家庭找回自己的孩子,显示了网络和群众参与的力量,这也成为新时期青年运动与群众相结合的新方式。
 
三、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通过对建党90周年以来中国青年运动基本历程的回顾和梳理,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中国青年运动的蓬勃发展。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青年运动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先进性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诞生之日起,就代表了最先进的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一直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青年运动摆脱了思想混乱的自发和盲目状态。在思想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在行动上,以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依据,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期以来,中国共青团的思想和行动纲领的具体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引青年运动的新的行动纲领。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中国青年运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青团的直接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青年运动长期以来都是在中国共青团的组织下开展的,共青团是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形式。中国共青团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和各社会阶层的青年,为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富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党历来重视团的组织建设工作,坚持党对团的领导,就坚持了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是确立并发挥团组织在青年运动中的核心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党对青年运动领导的必要条件和策略,是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青年运动与人民运动的紧密结合
 
中国共产党为青年运动找到了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1922年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通过了《青年运动决议案》,强调指出:团应该以组织和教育青年工人为其重要工作,要求团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的宣传和调查,明确指出团的工作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此后,青年运动逐步发展成为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运动和人民运动的紧密结合,是青年运动胜利发展的基础。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顺应历史发展需要而兴起,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青年运动只有和人民运动相结合进行,才能发挥它的应有的作用。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证了青年切身利益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一直把青年人的整体利益和他们自身的特殊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青年是人民群众整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和人民群众的整体有着共同的利益;另一方面,青年又是人民群众中特殊的部分,他们处在人生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中,他们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和特殊要求。根据这一特点,不论是在革命还是在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青年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和特殊利益,一方面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完成党领导下的全民的任务;另一方面,要根据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这成为我党开展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工作方法。坚持党的领导,关注青年成长,维护青年的切身利益,促进青年的全面进步,不仅是青年自身的需要,也是党的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新型青年文化运动是新时期青年运动的基本走向
 
青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发展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影响。新世纪十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快速推进,综合国力快速增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大,为广大青年成长和发展创造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青年的生活方式、职业理想、利益追求、价值观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中国青年运动也从单一的政治模式向多元文化取向转型。以新型青年文化运动为主导,内容多样、个性突出、自由度高、机制灵活、参与广泛、自主性强的多元社会活动形式并存的新格局,成为青年运动的新的时代走向。
 
新型青年文化运动是一种全新的青年运动,其外部表现形式可能更趋向于“国际化”、开放性和整体性;其内在的理性内涵将更富于民族性和文化性。具体来说:
 
1.在原则上
 
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必须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青年文化的方向和性质问题,是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在思想上、精神上高扬什么样的旗帜,引导新一代青年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与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符合新时代青年特点,反映了青年新的内在的文化需求。
 
2.在表现形式上
 
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将是以倡导和追求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不断扩大规模,各种社会力量开办的各类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满足了青年不同层次的需求,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青年向往新知识、热衷新技术、崇尚新观念、追求高学历的热情空前高涨。以信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应用和知识创新为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的新经济的兴起,以及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报酬,时刻刺激着青年人对知识的需求热情,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知识价值观。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使“学习”突破了时空限制,变成一种时尚,成为青年人生活的常态。
 
3.个性化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
 
一方面,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加快捷。另一方面,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解放,个性突出,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开阔的视野,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国外先进的东西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地域和职业的流动性强,时尚热情和消费欲望、财富意识和创业精神、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都有强烈的表现。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单纯幼稚的平面化的青年人,追求个性、展现自我、行为艺术成为他们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方式。
 
4.国际化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未来走向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增加,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使新一代青年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共同面对的各种危机。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战争与贫困、自然灾害、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主题,越来越受到青年的关注,中国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将走向国际化的道路。
 
5.现代性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典型特征
 
现代性的特征体现了新型青年文化运动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上升,在曲折中前进。所谓现代性就在于人从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现代性正是在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青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并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寻求二者冲突、矛盾和对抗的解决方式,促进青年与社会的互动,引导青年和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