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
蓝狮平台靠谱吗?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民主革命和社会改革浪潮风云迭起。各种各样的社会集团、群体、阶层以及阶级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台,从而上演了一幕幕或波澜壮阔或情境感人的社会悲喜剧。值得注意的是,在人类历史上,青年人第一次以他们充满浪漫色彩的青春热情和理想信念,以他们的无私无畏精神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还有(而且是最重要的)以他们形式多样的群体组织形式,在社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自近代伊始,中国便不再隔绝于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国青年在封闭的国门打开之后,也自觉地融入世界青年的行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20世纪走过了她近80年的历史。作为青年政治组织,她几乎参与了中国现代以至迄今为止社会革命和变革的全过程,而且一直在其中发挥着生力军和突击队的重要作用。仅仅就其时间过程来说,这在20世纪世界青年运动的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范例。作为先进的和进步的中国青年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20世纪复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和青年运动浪潮中,中国共青团是如何走过她80年的历史道路的?在未来的时间里,她又将如何继续自己前进的历程呢?这是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
基本经验: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青年运动健康成长发展的根本保证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中国青年运动已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并创造出巨大的历史功绩: 推动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浪潮的兴起,加速了封建统治灭亡的进程;促进了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昭示了中国革命一个新纪元的到来。以学生运动为代表的中国青年运动,在20世纪初登上社会政治舞台之后,即显示出空前巨大的社会革命力量。有研究者指出,20 世纪初年爆发的自立军和拒俄义勇队运动,开中国近代学生革命之先河。如果没有这两次学生运动,就不可能有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就不会顺利实现辛亥革命和推翻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此说虽难免有过分强调甚至夸大学生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嫌,但是综观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社会剧烈动荡变革,以及各种社会革命力量蓬勃兴起的历史过程,我们便不能不对当时一批批青年学子的热情慷慨之举,表示由衷的赞佩和肯定。
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一直处于一种自发和盲目的状态:(1)思想混乱,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主义和思潮在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中有着广泛的影响;(2)自发的青年组织众多,但却由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核心组织而各自处于分散状态,形成不了促进社会变革的统一的政治力量;(3)政治上缺乏明确而远大的目标,因而不能为运动提出切实可行的斗争纲领,并进而产生广泛的社会政治影响;(4)青年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在主观上尚未认识到联合工农民众,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一道斗争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上述状态是这一时期青年运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行为上的主要特征。旧的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的青年学生运动,要寻找到自己更光明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要走向一条崭新的道路。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青团的直接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青团自建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和各社会阶层的青年,为争取民族的解放和富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任弼时同志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经验时曾指出:“自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历次伟大的青年运动,所以获得光辉的成绩,都是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分不开的。如果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者当中国共产党对于青年运动的领导发生某些偏差时,那么那里的青年运动也就会随之而受到某些程度的损失。”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历史经验,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
党对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正确领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首先,党为团的组织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基础,以共产主义为远大社会理想的基本纲领。在团的一大制定的文件中即明确规定: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为彻底解放中国无产阶级,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斗争的中国无产阶级的青年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用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引导他们沿着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而斗争的道路前进。在经历了20 世纪近80 年历次重大社会革命和变革的洗礼之后,我们会欣然发现,中国共青团的思想和行动纲领在根本性质上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至今仍是规定团的性质和任务的最基本的内容。随着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及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中国共青团的思想和行动纲领的具体内容在不断丰富。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全国各族青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奋斗,是新的历史时期党对团组织提出的新的期望和要求。
其次,党正确地确立了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核心组织的政治地位,蓝狮测速注册并特别注重加强团的组织建设。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是通过共青团等青年进步组织的作用来实现的,因而这种领导总是首先表现为党对共青团等青年进步组织的领导。为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在建团初期,我党就明确指出,绝对固守团“在组织上是独立的,而在政治上受党的指导的原则,对于一般的共产主义运动是会有妨碍的”;如果脱离党的领导,“非但使青年运动不能发展,并且有使共产主义运动分裂之虞”。坚持党的领导,是青年运动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而坚持党对团的领导,确立并发挥团组织在青年运动中的核心组织的地位和作用,则是实现党对青年运动领导的必要条件和策略。因此,我党向来十分重视团的组织建设工作。这既为加强党对青年运动的领导建立了良好的组织基础,同时也为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重要保障。
再次,中国共产党为青年运动找到了自己正确的发展方向。20 世纪初学生青年高呼:“二十世纪之中国,其兴也惟学生兴之,其亡也惟学生亡之”。系天下兴亡于一身,固然表现了那一时代青年学子基于满腔爱国热忱的重大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历史观方面缺乏阶级观念和群众观念的严重缺陷。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影响,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夕即深刻指出:“要把现代的新文明,从根底输到社会里面,非把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我甚望我们中国青年认清这个道理。”1922 年7 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大”通过的《青年运动决议案》强调指出,团应该以组织和教育青年工人为其重要工作,要求团开始从事农民运动的宣传和调查。次年召开的团的“二大”认真落实执行了党的决议和指示,通过了《青年工人运动决议案》、《农民运动决议案》、《青年妇女运动决议案》等文件,同时明确规定,青年团须完全赞同和服从党的主张,与党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完全保持一致。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变,使青年运动真正成为党所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来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是历史决定了的青年运动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我们党在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中多年一贯反复强调的基本原则之一。
最后,在我党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向来非常重视发挥青年组织的作用。在党的“三大”上即号召青年团应积极参加国民运动,团的“二大”坚决接受了党确定的建立统一战线的方针,并采取了与党统一的步骤。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调动和组织方方面面的广大青年群众,为实现党在各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而奋斗。长期以来,在这方面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之,坚持党对团的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青年运动实践的思想理论基础,坚持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确立并巩固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的地位,运用统一战线这一法宝扩大青年运动的社会范围和影响,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所取得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成功的经验。其中,坚持党对团的正确领导始终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
现实问题:社会主义时期中国青年运动必将是一个长期艰苦探索与实践的过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新纪元的开始。建国前夕,在党中央的亲自关怀和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和第一次全国青年代表大会相继召开。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至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跨越。这种跨越不仅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层面上的,也包括思想、观念、心理等层面的变化。当青年人尚未真正品尝到胜利果实的甜美的时候,他们的心情首先是被胜利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美好憧憬所笼罩,他们打着腰鼓、扭着秧歌、欢唱着走进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喜悦和热情迅速转化为空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到来后,在青年团的组织和带领下,青年扫盲队、青年科技攻关小组、青年生产突击队、青年志愿垦荒队……成为当时青年中最普遍、最活跃的群体社会活动形式;郝建秀、王崇伦、赵国有……是当时青年最崇拜的时代英雄。同时,青年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仍保持着战争年代的那种高度敏感和亢奋热情,为捍卫新生的共和国和人民政权,在土地改革、剿匪反霸、抗美援朝、镇反运动等急风暴雨式的严酷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丁佑君、黄继光、“南京路上好八连”式的青年英雄人物和先进青年集体。在建国后到5 0 年代中期, 团的工作和青年运动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突破了近代以来形成的以社会政治运动为核心内容和基本形式的传统模式,走向了更广阔的生活领域,从而使青年及青年运动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在较大程度上得到全面实现和发挥。
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共青团如何开展青年工作? 共青团如何引导青年运动在新的历史时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这是需要认真深入思考和进行艰苦实践探索的问题。前苏联的经验和模式曾对我国当时的青年工作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而且在一定意义上是积极而有益的。但事实也证明了,简单套用、照搬他人的东西是行不通的,蓝狮注册好不好?中国青年运动必须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一条既适应中国国情又符合青年特点的新路子。在观念上,要将战争年代以斗争(包括政治和军事斗争)为核心、以批判(破坏旧世界)为先导的思维模式,转变到以建设为目标、以发展为宗旨的轨道上来。在实践上,要将奋斗的激情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创造出与以往那种单纯适应政治、军事斗争需要根本不同的多样化的青年活动形式和组织形式,充分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青年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在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看到了实现这种转变的良好迹象,那一时期成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黄金时代。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蓝狮平台设备这种转变并未彻底完成。传统的因素在其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整个60年代直到70年代中期,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情况:战争年代形成的青年的政治斗争激情不断升温,并在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中演化为“革命”的狂热,红卫兵运动使其达到沸腾的鼎点。曾经无比神圣的革命,由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戏剧性地幻化成青年的狂欢和少年的游戏,这不仅是一代青年的悲剧,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当然,我们不能将历史中的过错武断地归咎于历史,或者将传统的惯性或惰性简单地归咎于传统本身,并且我们更不能不切实际地让一代青年人过分承担历史的重负。20世纪下半叶前30年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是复杂的,年轻的共和国当时面临着一系列布满危机和挑战的国际环境,国内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国后近30年时间内,国际国内环境对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所造成的压力并不比战争年代轻松。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超英赶美,而且时不我待。由此,斗争的热情重被燃起,急躁的心态应时而生,并迅速演变成迷狂、浮躁的情绪。这种情绪又逐渐濡染蔓延到全社会,青年人也受其深刻影响。时代上演的悲喜剧,有时甚至带有某种必然性质。问题仅仅在于,人被历史所捉弄之后,是不是能实事求是地去反思自己,去汲取历史的教训。
社会主义时期共青团和青年运动的历史任务,简言之,一是为全面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服务,二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全党和全社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以前所未有过的迅猛势头迅速推进,综合国力快速增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进步。2001年底,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发展纳入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体系和潮流之中。这是一个全新的时代,《走进新时代》是青年非常喜欢唱的一首歌。青年对新时代到来的兴奋心情,并不亚于共和国成立为他们的父辈所带来的喜悦,他们用一种全新的话语形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流行歌曲,新潮服饰,明星名牌,健身热舞,探险旅游,上网聊天,网络语言,英语单词……成为青年表现自我的时尚方式。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使青年的生活方式、职业理想、利益追求、价值观等方面都相应地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更有一部分高学历的知识青年,他们的思想观念(以至某些行为方式)已不满足于“现代”语境的种种言说而步入“后现代”的话语空间。社会之“时”之“ 势”, 青年之“ 时” 之“ 势”, 都发生了前所未有过的新变化。对当代中国青年将采取怎样的工作策略,引导他们投身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实践中成长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这是目前共青团工作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近20几年来,共青团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探索,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不同社会阶层、职业、地区等青年的需求和生存、发展状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策略,在宏观方面也初步形成了整体性的战略思维模式。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些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引起特别关注:
一是发挥共青团作为中国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的政治作用问题。共青团是一个政治组织,而不是一般的群众组织;共青团不仅要做好自身的组织建设和发展工作,还要发挥作为各种青年组织和青年社团的核心组织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指导(或领导)和管理,而应该是政治上的规范和引导。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团的这种作用明显弱化了,社会上的一些青年和青年组织中出现混乱局面,并最终演化成严重后果。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和经济成分、利益主体、分配方式以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复杂和多样是变化的主要趋势。受社会的影响,青年的变化是显著的。随着中国的成功“入世”,上述变化必然要向着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和深化。面对这种局面,共青团要保持政治头脑的冷静和清醒。共青团工作首先要“讲政治”;共青团工作的战略性思维,首先需要的是政治头脑的清醒和冷静。
二是战略性规划和工作策略的科学评估问题。决策要科学,是保证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前提。而科学决策的结果一般以规划的制订来表现,因此规划本身即已包含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必然要求。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共青团制订并颁布了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青年工作规划和工作策略,并认真组织实施,有的已收到一定成效。这意味着,我国的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已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但这项工作仍应进一步完善,制订与已颁布的工作规划或工作策略相配套的评估标准,同时要有进行评估的技术手段。以往我们的做法往往是以总结替代评估,这样很容易导致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方法不科学、效果评价不准确,甚至浮夸、虚假等问题的出现。
三是干部队伍素质问题。干部素质问题,团的各级领导机关多年来一直给予高度重视,并为提高团干部素质做出了相当的努力。但就目前的体制来说,岗位与职业、事业与专业,仍然是两对难以解决的矛盾。干部的流动性,使团的工作岗位不可能成为人的职业追求;当团干部是一份工作,但不是一种职业。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制定团干部岗位规范,而不能制定团干部职业规范。西方有的学者把职业看作现代社会中影响个人生活的最重要的因素,并认为职业对个人的财富收入、声望地位、生活方式,乃至人格结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某种决定意义。很显然,从事团的工作对个人生活以至心理、思想的影响达不到这种地步。由于共青团岗位工作的非职业性和流动性,对干部的工作心态和素质的提高,必然产生某些负面作用。同样,共青团工作可以作为一项事业来理解,但它不成其为一门专业,因而它的工作方法、手段以至理论水平,都不能或难以达到专业化程度。非专业化的特点,制约着团的工作和团干部本身的发展。一般意义上理解的青年工作具有一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性质,但团的工作又与一般的青年工作不同。解决团的工作的岗位与职业、事业与专业的矛盾,需要在共青团工作体制的改革方面寻找出路。为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如“第三部门”的一些具体做法。
四是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前苏联解体之前3年时间,共青团员数量锐减400 万,在总量上减少将近1/10,但14-15 岁团员人数却下跌1/4。当时前苏联团中央领导人认为,这是权威丧失的结果。团员数量的减少与前苏联解体,虽不能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二者之间也并非全然没有联系。在此提到这一问题,是要引起人们对团的基层组织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我国目前团员总数有7000万左右,就数量来说,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卓有成效的。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活跃团的基层组织生活和增强团的凝聚力。
五是要增强关于青年的“ 问题”意识。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必将使青年问题复杂化。国内有的专家提出今后5 年青年思想状况的主要问题是:政治冷淡倾向普遍,能力与道德失衡,相对主义蔓延,文化底蕴虚脱。青年的社会发展进步与新问题的不断滋长衍生,往往是同步进行的。特别是在高层次青年知识精英和城市青年中,标新立异的文化叛逆精神和对现代性的反叛与乖离,很可能在个性全面发展和与社会谐调进步过程中产生某些不谐和音,或由此而酝酿成为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西方社会青年在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值得我们回头审视与反思的。
总之,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当前共青团要形成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背景相协调的青年工作和青年运动的战略思维模式和实际工作策略;要在根本上实现中国青年运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为塑造和培养一代既具有全面发展的鲜明的个性特征,又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能够自由自觉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及未来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而努力。尽管这一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也可能充满曲折。
预测展望:新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向着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方向发展不可逆转
10年前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21世纪,将是中国青年运动获得新的大发展的时代。这将是以新型青年文化运动为主流的一种全新的青年运动,其外部表现形式有可能更走向‘ 国际化’,其内在的理性内涵将回归于民族文化传统;学生青年和知识青年的先锋、带头作用将由于‘ 精神领袖’偶像的消失而让位于知识化了的各界社会青年;泛意识形态化的倾向在未来将有所发展,这既取决于外来文化愈益强烈的渗透,也决定于我国青年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接受能力的增强。同时这一时期青年文化的非理性色彩将减弱……”(《青年运动论丛》1991年第3期)
在过去的10年里,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外部国际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纪之交,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新世纪中国青年成长和发展的国内环境,起码将会是宽松、和谐与相对富足、优裕的。从国际上看,和平与发展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给各国的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尽管新的不稳定因素仍在产生,并有愈演愈烈的迹象,但全世界的人们对新世纪仍充满乐观的憧憬。新世纪青年发展的国际环境是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要比我们10年前预想的情况好得多。
新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向着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方向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青年运动,在本来意义上,即是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相联系,其产生既根源于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又充分体现了青年已达到与人的社会属性高度同化,成为一般社会运动中的一部分有理解力的主体(能够自觉认识社会和主动参与社会)和有影响力的客体(为社会所认识和接纳)的状态,是青年社会化过程的最高表现形式。以往历史上发生的青年运动,基本上都是沿着社会政治和文化两条线索发展的。这两条线索,有时是截然分明的,有时是交叉混合的,主要取决于当时社会的基本或主要矛盾(也包括人们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青年与社会关系的发展状况。20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表现为以单一的政治运动模式为主,只是在最后的近20年才出现向青年文化运动转型的迹象和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及其具体表现的特殊性质,同时也与作为运动主体的青年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状况密切相关,即一方面是救亡、革命、斗争的主题遮蔽或扭曲了文化本身的意蕴和内涵,另一方面是青年对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以及青年的文化素质尚处于较低水平。80年代初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文化热”的兴起和大批青年的热情参与,标志着中国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开端。但在运动的发轫期,作为运动主体的青年人本身并不是很成熟的,对外来的东西缺乏理性分析和被片面、错误理解了的自我意识的急剧扩张是其主要表现。进入90 年代后,这种状况逐渐被改变。经过近20年时间,青年逐步达到文化自觉,成为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主体。他们是这样一代青年人: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解放,个性突出,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有较开阔的视野,对现代城市文明和国外先进的东西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地域和职业的流动性强,时尚热情和消费欲望、财富意识和创业精神、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等都有或强烈或突出的表现。总之,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单纯幼稚或行为乖张怪戾的平面化的青年人,而且,他们有可能也将有能力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和先锋队。
中国青年运动从单一的政治模式向多元文化取向的转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越来越被人们给予高度重视,有的甚至直接将其作为现代化进程追求的目标(即现代化的文化目的论或宿命论)。还有的人认为,文化不仅参与了世界体系的形成,而且为其提供了合法性辩护;全球体系的变化过程实质是不同文化的替代过程,全球化过程亦即全球文化相互联系的扩展过程。更有人认为,全球政治开始沿着文化线索被重构,未来世界秩序的重建将在文明冲突中完成。这些观点我们不一定完全赞同,但现代社会对文化意蕴的强化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中国青年运动向文化运动方向的发展,不仅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也是合乎历史进步规律和世界潮流的选择。
但是,这其中也有一个方向性的问题。作为以实现民族解放和推翻旧的社会制度为目标的社会政治革命组成部分的青年运动,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前进和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无疑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新型青年文化运动,是否还要坚持这一方向呢?这牵涉到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重大理论问题。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毫无疑问,青年文化的方向和性质问题,也将是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核心组织在思想上、精神上高扬什么样的旗帜,引导一代青年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否能取得成功的问题。
从原则上说,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发展方向,必须是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一致的。但是,同时它也必须是符合新时代青年特点和反映青年新的文化需求的。因此,青年文化运动的方向问题,不只是一个抽象的原则性问题,更主要的还是具体的、实践的问题。
从目前状况和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向看,我国青年的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主要还是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向往新知识、热衷新技术、崇尚新观念、追求高学历的热情空前高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信息革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网络应用和知识创新为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的新经济的兴起,以及现实生活中拥有更多知识的人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高报酬,这些都时刻刺激着青年人对知识的需求热情,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和知识价值观。这种情况估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将是以倡导和追求现代科学文化为主导倾向的,其生长和表现的空间不是街头、广场,而主要是书店、图书馆、培训中心、大学课堂和学术报告厅;其形式不是大规模的集会、慷慨激昂的演说,而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去选择一门专业、学习一门课程、了解一门学科、掌握一项技术、获得一份学历等。而之所以称其为一种“社会运动”,是因为千千万万的青年人被卷入其中,并成为一种具有广泛而深远社会影响的时尚和潮流。
个性化的表现和新理性的张扬,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这种个性化也可以理解为时尚化和风格化,而不仅仅是传统的青年文化对个性和自我的刻意追求和表现。新知识的爆炸式增长、新技术的迅速推广应用和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对日常生活的深入影响,使时尚的形成和流行更快捷,同时具有更鲜明的主题和更人性化的表现形式,并因而成为青年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具有象征性和大众化的色彩和基调,即成为一种风格化的东西。例如,青年对某种新职业(如IT 业)的向往,对某种新电脑软件的使用,在网络交往中某些特殊词汇形式的运用,乃至个人电脑界面的设计等等,都体现出个性化特征,所表现的个人知识素养、生活旨趣,以至价值取向、人生观念等既是直观的,也是明确的,更主要的还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进步直接联系的。也正因为如此,青年创造出一种新理性,即一种流动、开放和具象的逻辑,所反映的是青年的这样一种观念: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没有什么系统是完全封闭的,没有什么事物或道理是不能用形象来表达的。新理性的实质是审美的,是一种新的科学或技术的美学观念。个性化和新理性的结合,将造就青年一代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价值观、人生观。
大众文化和消费市场,是影响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重要因素。大众文化被有的研究者称为“通俗的、一次性的、消费的、廉价的、大批生产的、年轻的、诙谐的、色情的、机智而有魅力的”。这种解释描述了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其中“年轻的”值得注意。直观上我们都会意识到,大众文化离不开青年人的参与、烘托和鼓噪,同时也离不开商业机制和大众传媒的炮制、炒做和传播。青年与商业机制、大众传媒三足鼎立,共同构成大众文化的牢固支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文化的发展和青年人对它的热衷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消费市场是青年最活跃的又一领域,青年人总是引领消费品市场的最新潮流。从中国近20年的发展来看,青年最先步入的不是人才或劳动力市场而是消费品市场,首先是青年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促进了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然后才是青年其他各方面(特别是精神生活领域)逐步发生改变。这种状况还将继续下去。尤其是在社会物质生活质量快速提高、消费品供应日益充足,以及商业信贷和支付手段愈益提供更多便利的情况下,青年的消费热情将不断高涨。大众文化和消费市场共同为青年文化创造出最生动、最直观、最流行、最多样化的声、色、形、款的物质形式。西方五六十年代的青年文化即是从“蚂蚱式”的消费起步的,这很可能是现代青年文化发展的一个定律。
民主的理想和国际化的色彩,将使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拓展,并逐渐在世界范围上产生一定的影响。青年运动在社会文化生活各领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青年会完全放弃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关注。东西方青年运动发展的历史都表明,文化的指向并非是青年政治热情的淡化或政治理想的泯灭。恰恰相反,当青年运动沿文化的轨道进展到一定地步时,政治的主题便适时地萌生或回归。对民主政治的理想,往往是青年运动在沿政治线索发展时首要突出的主题。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班青年同时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旗帜,即是由文化到政治的深入。20 世纪60 年代西方青年运动也有大致相同的经历。相对经济领域的各项改革和发展,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还需加快,社会民主法制建设有相当大量的工作要做,这不能不引起青年的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的社会事务(包括青年事务)及其办理也越来越多地带有国际化的色彩。因此,中国青年对社会民主政治的理想追求也势必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另外,诸如资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保护、战争与贫困、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人类性主题,越来越受到青年的关注,中国的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将走向人类化、国际化的道路。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认为,现代性是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的典型特征。现代性的概念在基本含义上是明确的,即指的是现代化过程中的一种性状,既是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又是充满变化和矛盾的;既是人对世界的改变,也意味着改变人自身。有学者指出,现代性问题的现实背景,在于人从不断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寻求精神自由的努力。新型青年文化运动符合这一特征: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背景。在这一背景下,青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间由于种种冲突、矛盾和对抗而形成的某种张力结构和问题倾向,促动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引导青年和社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现代性的典型特征,加上青年文化的亚文化属性,客观上必然使新型青年文化运动内部蕴涵着某些不稳定因素,对社会主流文化和现行社会体制的疏离乃至反叛,在一定的条件下将会有所表现。在思想领域,青年知识分子中流行的自由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值得注意。在日常生活领域,青年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以及不良行为和犯罪等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在经济领域,青年(特别是大批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不充分、企业内部的劳资冲突、人才竞争的巨大压力等问题,以及在加入WTO后的“磨合”期内人们的适应性等问题,都不能掉以轻心。政治领域的社会公平、民主参与、法制建设、反腐倡廉等,也将在青年中有较高的期望值,形成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种种呼声。另外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相对不利地位,可能会在一些具体国际事务或经济活动中遇到某些困难,由于青年的不理解或激进情绪,很容易在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激励下,或受国际社会反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产生批判“全球化”的思潮和行动。
新世纪中国青年运动的走向既有清晰的线索,同时也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在总体进程上是指向现代化目标的,但也可能出现某种反现代化的倾向。这不仅仅是由青年文化本身的特性决定的,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浪潮中,反现代化从来就是一种不容忽视且影响广泛的社会思潮。引导新世纪中国青年运动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党赋予共青团的新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