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蓝狮测速也是战略资源。按传统观念与思维,是很难将一个分散的特定人群——“农村青年”与现代管理的理论名词——“人力资源管理”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在世界各国已将人力资源视为第一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就不能不用现代思维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审视我国劳动力资源中占大多数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我国正在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大国,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这就需要从不同地区、不同组织、不同群体抓起。农村青年占全国青年和农村劳动力的大多数,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力量,更是不容忽视的庞大的人力资源。
一、科学认识农村青年人力资源
我国人口总量大,人均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决定了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可谓“农村的未来看青年,中国的未来看青年。”据国家统计局2005 年统计,全国14-35 岁的青年有4.297 亿,14-35 岁的农村青年约有2.2 亿。本文界定的农村青年,是指户籍在农村,年龄在14-35 岁之间,尚未从居住地脱离农村的青年居民。按其生产生活状况及流向主要包括四类青年,
蓝狮平台官网注册一是靠承包集体耕地,从事种养业,以农业收入为其全部或大部生活来源的青年农业劳动者;二是从事非传统农业的青年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主等青年群体;三是具有农村户口的青年知识分子及青年农村基层干部;四是户口在农村,有承包田,但常年或大部分时间从事第二、三产业劳动的离土不离乡和离土又离乡的进城务工青年农民工。
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力资源的角度看,当前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呈现以下特征:(1)城乡结构分明。由于我国历史上形成了泾渭分明的城乡二元结构,受体制转轨、结构转化、社会转型的影响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导引,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亦呈明显的二元结构性。就一般意义而言,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从事种养业及服务业,即为农业或农村的人力资源;而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作为农村剩余及新增劳动力进行外出务工向城市流动或非农产业转移时,又是企业或单位的人力资源。(2)空间分布失衡。流动性强,可以说是当前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最为明显的特点。据2007 年《当代中国青年人口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2005 年我国14-35 岁青年流动人口为14686 万人,占总流动人口的52%,超过全国流动人数的一半。在跨省流动中,14- 35 岁青年占到65.5%。在流动青年中,农村青年占有相当大的比重。(3)价值含量不一。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智力、知识、技能、体能等也参差不齐。从总体上说,他们崇尚知识并渴求上进,但知识结构有明显缺陷,生存知识、科技知识与就业技能匮乏;他们不安于现状并闯荡四方,但职业特点有明显侧重,主要依靠年轻力壮和吃苦耐劳;他们敢想敢为并向往文明,但缺乏角色重置应有的心理准备,自身定位与目标理想也有较大差距。(4)地域与社会性明显。受历史、地域、出身、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加之我国现行的政策和管理制度,导致农村青年就业有明显的兼业性和职业技能的选择性,他们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季节性流动,兼业劳作,要么外出几年后再回流农村务农或创业。
在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的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庞大且最具生机和活力的青年人力资源群体,如何实施有效的管理开发和配置利用,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清醒认识并开始重视人力资源问题。但因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处于次级层面且是新领域,从总体上说,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结构失衡、自由分散、流动无序、开发不利、配置失调、保障无依及其管理职能分散、主体不明、方法不当等现象和问题尚未根本改观,集中表现为:
1.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分散、主体不明、目标缺失
根据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农村各级组织、行政部门和有关社团均从各自的政治功能、行政职能和工作目的出发,对农村青年群体客观上形成了“分散切割式”的管理。仅从目前涉及农村青年教育培训的职能机构看,就有教育、农业、劳动、人事、科技、建设、财政、共青团等10多个政府部门和组织;如果再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涉及的部门和组织可能还会更多。此种现状,从管理学上说,是只有“管理者群体”却还够不上具有管理主体地位的“管理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各相关职能部门大都从各自固有的职能和工作角度出发,各自规划、各自实施、自成体系,尽管都强调要在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但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来说,实际上还是处于一种都该管又都管不了、都管又都不是全管的状态。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有关部门和组织对包括农村青年在内的农民素质培训非常重视,不仅采取了相应措施,还加大了投入力度,诸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推广和普及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等等。特别是,2003 年9 月国务院转发了农业部等六部委的《2003-2010 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目的是要对整个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农村青年作为参与主体,从中受益匪浅。农村各级共青团组织,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各种有利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措施,抓住时机,争取领导,主动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农村青年教育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工作。但由于部门职能分割,农业部门管农民,教育部门管教育,劳动部门管技能鉴定和劳务中介,财政部门管工作经费,共青团无权无钱却又负责组织和联系青年,工作中虽有协作与配合,但客观上还是一种职能分割的“多龙治水”状态。
2.缺乏统一协调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机制
具体表现为:(1)底数不清,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有关职能部门和社团组织,对农村青年群体的认识还停留在单纯的人口群体和工作对象层面,未将其视为影响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来看待。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无论整体还是区域,都缺少统一规范的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和预测,对现有存量、预期增量、资源状况、城乡分布、从业流向及城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情况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更谈不上科学合理的规划。(2)重使用、轻开发、少管理的现象严重。单纯将农村青年视为富余劳动力来对待,或为增加农业劳动力投入、或为推广农业科技、或为弥补企业或单位用工不足而“选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表现出一种功利性的思维和作法。人力资源的时效性、增值性和可开发性理论表明,要保持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建立高度灵活的开发管理模式。(3)培训资源整合利用不足。目前农村虽已形成以基础教育、农村劳务输出培训、职业教育为主,以农村科技教育(通过下乡巡回讲座等形式开展)、农业后续学历教育(农函大、农广校等)、农业技术教育(农业部门下属各站所组织实施)等为辅的教育培训工作格局,但因教育培训的选项、资金、师资、教材、场地、证书等要素难以统筹安排、共享利用,结果导致教育培训水平有限,整体效果不佳。各类文化科技推广性的学习班、培训班,由于组织举办者动机不同、目标不等、方式不一、系统性差、商业味浓、针对性有限,尚不能构成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4)缺乏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在地区间、产业间流动的有效配置。当前农村青年人力资源流动配置的失调问题十分突出,其负面影响早已凸现。首先,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青壮劳力过度外出,势必影响农业基础地位的稳固和新农村建设。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 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为5.3 亿,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 亿。其次,蓝狮平台怎么注册?以农村青年为主体的上亿人口跨区域、盲目地集中流动,给交通能源、城市管理、社会建设等带来了很多隐患和问题。2008 年南方冰冻雨雪灾害导致的交通和人流拥堵就是突出的例证,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
造成上述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社会发展快,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跟上的原因,也有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管理经验和方法缺乏的问题;既有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不够的问题,也有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的问题。
三、构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按现代管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蓝狮登录网址建议依托我国现有行政部门和社团组织,设立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在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下,树立大人力资源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构建科学化、弹性化、多元化的管理机制。所谓科学化,就是要倡导和运用现代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成功经验;所谓弹性化,就是适应城乡统筹、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空间分布散的现状,柔性化地构建管理组织和机制;所谓多元化,就是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和流动配置方面,分类、分层、多样化地建立工作机制。具体应包括组织弹性机制、战略规划机制、培训开发机制、流动配置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等。
1.组织弹性机制
根据管理学提出的“管理主体”理论,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可依托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通过统一协调的方式,由相关管理者群体组成管理主体,构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目前,我国已有部分地区成立了类似工作机构,如2008 年1 月23 日,湖北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发改委、教育厅、司法厅、财政厅、人事厅、团省委等20 个省直部门组成的“青少年工作协调委员会”。按此模式,在不增加机构和编制的前提下,完全可以在省、地、县三级设立类似的统一领导的协调机构,作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管理机构,并明确管理目标和要求,在培养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守纪律、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青年领路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青年带头人、农业科技与农村公共管理的青年能人。
2.战略规划机制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是对农村一定区域的青年状况进行动态预测和管理决策的过程,它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统领与协调作用。制定好规划,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经营环境。从国家到地方以及乡村、企业,根据不同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组合、生产技术、生产规模等都对人力资源有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区域人口、交通、文化、教育、法律、人力竞争等外部人力供给的多种制约因素,这是制定农村青年人力资源规划的前提。二要建立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核查现有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等基本情况。可先以县域为单位,按照一定年龄段划分,将本地一定时期内农村青年的年龄、性别、民族、学历、技能、需求、取向、流向等情况进行信息收集,按信息源、采集接收、加工处理、使用控制、信息反馈等建立一个动态开放的信息管理系统。以便于管理主体对本区域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及潜力情况、流动比率等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评价分析。三要进行农村青年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科学预测。要把定性预测与定量预测、内部预测与外部预测结合起来,进行内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供给预测和外部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供给预测。四要制定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的总规划及项目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青年人力资源状况和资源供求预测,提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要求,然后有步骤、有计划的组织实施。五要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规划的执行过程适时进行监督、分析和考评。
3.培训开发机制
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创新,整合资源,强化开发,跟上管理,提升水平。一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将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作为农村整个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大力引导和促进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本转化。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顺应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建立政府统筹与市场动作相配套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机制。二是整合资源,规范培训。整合资源,就是要打破部门分割,着力改变当前对农村教育培训的主体太多、力量分散的状况,对现有培训开发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再整合,同时要推动基础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衔接、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就业相结合、帮助转移就业与扶持返乡创业相配套的网络化、开放式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三是多样培训,分类开发。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布局,适应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满足农村青年的成长需求及就业取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1)开展基础性智能开发。即通过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投入,着力提高农村青年的受教育程度,鼓励农村学龄青年自觉选择高中阶段的学习教育。如明确规定取消农村初中升入高中入学考试的政策,鼓励正常毕业的初中生全部升入高中阶段学习;取消、减少或补贴农村高中阶段学习的各种学杂费;鼓励高中学校扩招农村初中学生;加大对农村教育经费的转移支付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中高等教育的办学和师资条件等。(2)开展普及性就业资格培训。在提高就业准入门槛,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生产生活中的实用科技和知识的培训,并努力使之与农村基础教育相衔接,与现有“绿色证书工程”相配套。力争使每个完成学业将要从事社会劳动的农村青年,都拥有学历教育毕业证和实用技能证书。与此同时,还应适时进行“职业引导”,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劳动市场对人力的需求,为农村青年进行职业导航,并辅助以创业精神、社会入门常识、法律知识、维权意识、身心健康常识等内容的培训。(3)开展提高型的技能开发。主要是针对已经就业的农村青年,根据其从业取向及职位、岗位要求,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调动培训组织和就业青年两个积极性,大力开展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教育、培训和开发。如为鼓励社会组织和吸纳农村青年就业的企业和单位开展培训,可明确其享受新增员工培训补贴或税收上的优惠。(4)开展拓展性或适应性技能开发。主要是针对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转移就业、自主创业和返乡创业而开展的培训和开发工作。
4.流动配置机制
即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将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在区域间、产业间、社会组织间进行合理的配置。配置主体包括政府、社区组织、企业和农村青年自身及所在家庭;配置区域包括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以及季节间;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分别为计划、市场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如新疆每年采棉季节需要劳动力约150万人。重庆、四川、河南等地有关部门主动与新疆各生产建设兵团频频对接,商谈接送、吃住、报酬、维权等具体事宜,落实棉田,争取更优的务工价格。2006 年曾成功组织了10 万多名农民到新疆采棉,不仅帮助新疆建设兵团解决了季节性劳动力短缺的问题,也为采棉农民增加了可观的劳务收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为季节性配置农村人力资源提供了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如果持续失衡,将会给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是隐患。因此,应从宏观上把握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在农业部门、农村工业部门和城市经济部门的合理流动与分布。一是通过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收入,引导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及农林牧渔的服务业等。还应通过现有农业政策和农村管理制度的完善,根据耕地数量、农业生产目标、农业生产力水平等,在科学预测、规划、培训、开发的基础上,确保足够数量和质量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稳定在农业部门。二是通过提高农业和农村组织化程度,吸纳配置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即通过扶持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现代公司制企业组织、农业生产服务组织等吸纳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三是构建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有序引导富余农村青年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务输出机构,摸清农村剩余劳动力底数,建立城乡一体、相互衔接的劳务供求信息机制,促进劳务输出的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规范化和社会化配置。
5.制度保障机制
构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政策保障机制,主要是进行观念更新和体制创新,并强化服务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瓶颈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入手:(1)完善政策保障。如改革户籍制度、建立现代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以促进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流动和转移就业;加大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投资的财政投入;在制度上保证农村青年的受教育权和创业发展权;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降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从事社会劳动和转移就业的成本及风险等。此外,完善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激励政策,如按基层党政管理、企业经营管理、非公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专业技术技能分类建立农村青年人才库,同时配套相应的培养、服务、使用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2)健全法律保障。结合我国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城乡规划法》、《促进就业法》、《专业合作社法》等多部法律的实施,专门就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组织管理、培训开发、培育激励、市场配置、权益维护等问题,制定相关配套的贯彻办法和实施细则。
此外,还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切实把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并将其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组织,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农村青年提高人力资源主体性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提高素质、创业发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要通过大力宣传,在社会上形成“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农村青年也是人力资源”的共识,努力为农村青年人力资源管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