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戏楼喝下午茶,再看一场昆曲;或是约上闺蜜,到繁华的商业中心逛个街,晚上一起听个烛光音乐会……“十一”假期,文化消费丰富多彩,隐藏在城市街头巷尾的演艺新空间红火热闹,俨然成为假日消费的潮流打卡地。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人数超过800万人次。以多艺术品类、多表现形式、丰富的演出产品供给、拉动综合消费为主要方向的演艺新空间,成为演出领域格外活跃的市场要素,成长趋势不容小觑。
演艺新空间新在哪儿?新在演出场景、剧目制作、表演形式、观演关系、演出体验、消费业态等方方面面。概括起来,演艺新空间有三大特点:一是打破传统剧场物理空间的限制,它可以由古戏楼、会馆、老厂房改造而来,也可以出现在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创园区、商务楼宇中;二是打破“你演我看”的传统观演关系,更加强调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三是打破演出与其他业态的壁垒,与其说它是演出空间,不如说它是集商业、娱乐于一体的文化空间,你可以在这里吃、喝、看、听、学习、交流,感受层次丰富的文化体验。
如果说专业剧场呈现给观众的是“殿堂级”的文化盛宴,演艺新空间则更像是特色美食小馆,主打“小而精”“小而美”,或传统或先锋,或清新或惊奇,给观众带来的是新鲜的口味。它的蓬勃发展,是文化消费逐渐融入生活的体现。
演艺新空间受到欢迎,在于顺应了文化消费需求的变化。当前,演出消费呈现年轻化趋势,“95后”“00后”逐渐成为线下演出消费的主力军。“Z世代”们更加追求个性、新奇的体验。在演艺新空间里,观众不必“正襟危坐”,台上台下未必泾渭分明,你可以看到从身边走过的演员脸上的汗珠,与演员互动,也可以沉浸于剧情中,自己成为演出的参与者……这些极致而独特的体验对了年轻人的胃口。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演艺新空间延展了演艺业态、丰富了演艺价值,体量小、可复制,是一条前途光明的新赛道。
2019年,上海率先制定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现已有超过100家演艺新空间;北京正在加快“演艺之都”建设,对演艺新空间的培育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演艺新空间之于城市,是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文旅融合的新引擎,也是城市更新、盘活空间资源的新抓手。
近几年,演艺新空间的发展增速很快,但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还得再加把劲。打造演艺新空间,需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城市微更新、微设计、微治理,在保障观众安全的前提下释放更多合规演出场所。为演艺行业的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需要多部门共同协商一起探索。
当然,空间只是一个物理形态,真正能够留住观众的,一定是打动人心的作品。演艺新空间从创作、演出、制作到消费,需要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完善内容生产机制和孵化机制是当务之急。因地制宜打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拓展更丰富的艺术可能性和消费业态,让观众享受到物有所值的文化体验,演艺新空间才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张 雪(来源:经济日报)
张 雪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