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对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和大学生对新农村建设的心理倾向的调查分析,指出大学生是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力量,并就目前制约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
一、新农村建设的期待与城市大学生的“过剩”
改革开放将近三十年来,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中一直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缺失问题。在我国农村,农民绝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毕业,为数不多的农村知识青年,有能力考入大学的,
蓝狮平台怎么样毕业后大多流向大城市不再属于农民;而高考、中考落榜回乡的青年队伍,虽然属于农民,但回乡不久便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目前留在农村的大部分为只能维持一般低体力劳动的老人、妇女和留守儿童,他们显然难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人力资源的现状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没有大学生人才资源向农村的回流,没有多学科、多专业、多渠道、多形式的智力资源输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在对山西省来自不同县市的56 名县乡干部和64 名村级干部的走访调查中发现,有75%的县乡干部和92.2%的村级干部表示希望和迫切希望大学生到农村出力献策,改变家乡面貌。
与当前新农村建设人才匮乏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城市人才资源相对过剩。大学毕业生人数以平均每年70万人的幅度递增,至2007年上升为495万人,大学生“过剩”问题成为全国劳动力市场上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事实上,我国大学生人数仅占全国总人口的3%,中国大学入学率在世界的排名仅居第78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大学生不仅不“过剩”,而且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比较落后,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以及传统思维习惯的制约,社会、家长和大学生们仍然没有把广大的农村地区作为就业的领域,因此大学生农村就业呈现出一种结构性缺失。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这种结构性缺失问题,社会各方面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许多省市纷纷出台政策,选拔大学生到农村去担任村官。这些措施对于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拓展农村人才市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主导作用,在客观上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贵的人才资源。
二、制约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障碍
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大学生人才,大学生也愿意参加新农村建设。在对500 名山西高校大学本、专科高年级学生的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面对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大学生普遍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心理回应倾向。但是从实际情况看,真正进入农村的大学生并不多。是什么因素制约着大学生广泛参加新农村建设呢?
1.传统的计划体制模式的制约
从2006年开始,许多省、市制定了优惠政策,下达计划指标,选拔录用大学生到农村去担任村官,并将大学生村官纳入了地方组织人事部门的议事日程,行成了一项常规性工作。这一举措对于引导大学生关注农村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但同时也挫伤了许多大学生走进农村的积极性。首先,学而优则“村官”,伤害了大学生“专家”。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表示愿意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只占被调查大学生总数的26%,而表示愿意从事专业技术等其他业务工作的占到了72.6%;其次,仅限于对少数大学生“村官”的优厚待遇,必然造成对以其他方式进入农村的大学生的“政策歧视”,使得大学生不做“村官”就不下农村,目前大学生村官录用人数与报名人数之比为1∶10左右,某地级市2007年拟录用900名大学生“ 村官”,报名人数达到9772人,据对笔试、面试被淘汰的大学生的了解得知,他们已经普遍放弃再到农村的想法;其三,不经过实践检验和村民选举就把大学生指定为村官,蓝狮研究项目必然会使目前我国行政体制中“人头顶住人才”的弊端在新农村继续,从而使真正有能力的大学生和农村民主制度遭遇尴尬。
2.考试录用方式的影响
大学生参加新农村建设是对自身价值实现途径的自主选择,而考试录用则主要是对其知识水平的评价。如果把大学生进农村等同于参加公务员考试,就会大大降低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据调查显示,大学生中表示只要能体现价值,愿意一辈子留下来建设新农村的只有9.6%。就同一问题在对部分县、区2006年录取的10名大学生村官现场采访中发现,10名大学生村官中只有一名有长期留下来建设新农村的思想准备,其余90%都准备到期后考研或考取公务员。这充分说明,考试录用方式筛选进来的并不一定是最佳人选,而筛选掉的确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而且单一的考试录用机制也容易伴随权力腐败等不良现象的产生,有可能出现人头顶替人才、关系顶替人才的问题,人为地形成一定的排他性,影响有志于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的积极性。
3.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疑虑
通过调查显示,有23%的大学生对参加新农村建设感到有前途,而66%的大学生则认为,有无前途关键要看国家政策。也有同学说,如果真能锻炼自己当然很好,但总觉得农村应该创造一些适合大学生发展的条件。还有一些同学顾虑会成为政策的牺牲品。鉴于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疑虑,在回答“以什么方式进入农村”时,有14%的大学生“愿意把手续带到农村,谋求长远发展”;有22%的大学生“愿意采用志愿者的短期方式到农村服务”;有55%的大学生则“愿意采取来去自由,市场化运作,通过合同的形式、项目的形式到农村或农村企业应聘”。
4.政府财政经费保障问题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提出,要“争取用3 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国每个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目前,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及各种福利津贴多参照所服务县(市、区)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标准执行。如果按照每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付工资福利15000元计算,要基本实现全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全国共需要支付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约105 亿元,相当于全国两千多个县(市)平均每年每县(市)拿出500 多万元人民币用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福利发放,这样一笔数字对于很多地方政府尤其是中西部地方政府都是比较沉重的负担。而平均每年招收约23 万大学生到农村的规模,无论在解决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方面,还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需求方面都属于杯水车薪。2007年的全国大学毕业生总数495万,23 万农村就业大学生只占大学毕业生总数的4.6%,加上各种志愿者队伍也不过5%左右。
三、大学生农村就业的政策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和新形势下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的思维方式,用开放的观点和改革的思路来解决这一课题。
1.以志愿者服务队为主要载体开放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只要他们有服务三农的理想与志向,其基本素质和基础文化是可以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如果专业对口则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通往农村就业的道路上,应该取消传统的考试录用等限制,同时总结“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农、支医、支教、扶贫)、“农村教育硕士”、“一村一名大学生”等志愿者服务活动经验,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小分队”,通过广泛招募,审核录用,编组分队,使大学生根据专业编排为3 至5 人的志愿者服务小分队,每一个小分队对口一个行政村,通过签订志愿者服务协议的方式,有重点、有秩序地组织他们分赴农村,并在不断补充新队员输送老队员的过程中,逐渐使一些比较适合的大学生志愿者扎下根来,成长为新型的大学生农民。
2.以科技项目为依托最大限度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创业
应尽快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推广(开发)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创业基金”等组织,制定必要的倾斜政策,鼓励大学生承担农村科技开发项目,扶持一大批新大学生做农村青年企业家。通过示范引导,新农村就会在不长的时间内以神奇的速度发展成为现代化、专业化的生产基地。
3.让“大学生村官”通过新农村建设实践脱颖而出
目前农村中实行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是我国民主化程度最高的民主制度,到2005 年底已经实行了第七届直选。大学生与农民相比不仅具有追求民主、科学与公平的天赋,而且具有基本的政治理论素养、科学管理知识和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农村是大学生实践民主的最佳场所。因此应该向所有走进农村的大学生提供平等竞争的条件,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适宜的舞台。通过第八届和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至少应该使农村“两委”班子成员有2/3以上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基本实现农村两委班子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革命化,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农村班子问题和发展问题,巩固农村基层政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4.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
建国以来乡镇人民政府一直被设定为最基层的人民政府,乡镇干部属于国家干部由各县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农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属于农村基层组织,“两委”班子成员作为拥有土地的农民,其工作一般被认定为兼职,不享受国家干部待遇。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免除农业税收政策的实施,国家开始给予农村干部一定的经济补贴。应当说,这样的干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集体经济薄弱、国家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之下的无奈选择,是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的。为此,应该尽早制定必要政策,改革农村干部人事管理模式,建立新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农村合作组织干部管理体系。除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凡具有法人资格、承担农村科技推广(开发)项目、并取得实际成效的大学生都应成为新农村在编干部,按照事业单位干部管理模式由县乡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以这样一种方式起步,逐步将国家干部管理触角延伸到新农村。
5.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机制
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的提出,是建立在只有大学生的参与才能解决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问题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因此从理论上讲,大学生到农村去不仅可以自食其力,而且应该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从大学生成长规律分析,大学生毕业后需要两年左右时间完成对社会的适应期。因此,解决好大学生生活保障问题关键在于前两年。首先,将目前大学生村官的经济待遇,全部转换为每月500 元的大学生志愿者生活费,连续两年按时发放。如果按照全国大学生村官每年工资福利约105 亿元支出计算,转换为大学生志愿者生活费开支以后,每村1 名大学生村官将变为每村3 名大学生志愿者,每年到农村的大学生志愿者人数将达到70 万,占到2007 年大学毕业生总数的14%;其次,大学生承担科技项目或被选为村官以后,应该分配必要的土地等生产资料,享受有关贷款优惠,开始自食其力,取消大学生志愿者生活费待遇,享受村官经济补贴;其三,随着新农村大学生创办企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建立大学生新农村建设生活保障基金,3 至5 年内将有可能不要国家投资,基本实现大学生自食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