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与新农村建设(1):当代蓝狮代理中国

2022-09-13 13:28 admin

 
农村青年与新农村建设(1):当代蓝狮代理中国农村青年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选择


 
【摘要】缘于城乡二元分化,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波涛汹涌,都在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造成了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农村青年的尴尬境遇。当社会流动成了现代中国农村青年的一种基本选择时,他们的职业取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可能。在健全价值观的塑造上也体现出平凡生活中的伟大情操。
 
【关键词】农村青年;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社会流动;乡村转型
 
 
本文中所谓的农村青年,是出身、成长于中国乡村地域的青年农民。尽管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土地上从事着传统的农业劳动,但他们中一部分有能力、有志向的青年农民在其职业发展意向上并不天然地选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因此对农村青年的界分是从地域角度来进行的,而不是以职业角度来划分的。本文主要考察与城市化进程相伴随的乡村转型背景下,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现实状态、发展路径与价值选择。
 
一、缘自土地的悖论:城市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尴尬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目前农业劳动力数量仍占劳动力总量比重的大约50% ;与此同时,农业剩余劳动力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数量相当庞大。据权威部门统计:“中国现有农业劳动力4.7亿,耕地总面积为19亿亩,按每亩需要 1人耕作计算,农业只需1.9亿农业劳动力,加上乡镇企业吸纳的1.3亿农业劳动力,共有3.2亿农业劳动力得到了充分利用,因而我国目前至少仍然尚有数量高达1.5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需要另寻其他出路。”【1】
 
中国农村青年的生活从其本然的意义上是与土地紧紧连在一起。但现实生活中源于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他们中的一些人却为了生计而不得已逃离了土地。这或许是一种生存的悖论。土地作为农民生于斯、始于斯的生存资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已不足以承载广大农村青年的发展渴望。在乡村转型而带来的社会流动的滔滔人海中,农村青年的目光与脚步已超越脚下那片传统的土地,成为奔走四方的劳动主力军。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农村青年随着这股大潮成群结队地涌入城市。但其中所隐含的问题却不可逃避。
 
1.城乡二元分化——农村与城市的结构性矛盾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一结构造成城乡经济在两个相对封闭的体系内运行,城市的富庶繁华与乡村的贫困萧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对农村青年的发展形成一种体制性的束缚。
 
社会学界用“断裂社会”一词来描述中国城乡分割下的社会状态。这种“断裂社会”是双重二元结构叠加混合而成。一种是“行政主导型二元结构”,不断地制造着城乡之间日益加深的社会鸿沟;一种是新的“二元结构”,蓝狮平台怎么样即“市场主导型二元结构”。“这就意味着过去城乡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消失,更为严重的是,它导致一个社会的不同部分,特别是城乡之间几乎处于不同时代。这种不同时代,甚至具有两种文明的含义。现在,这两种‘二元结构’正叠加在一起,构成了21世纪的中国必须面对的巨大挑战。”【2】可见,农村青年在跨越其身份鸿沟的道路选择中,其所面对的城乡差异的历史与现实是相当严重的。
 
2.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困局
 
农民是实现农业现代化乃至中国现代化的关键群体,但其生存与发展的中国乡村社会,异常特殊的资源禀赋条件仍是令人忧虑。土地资源高度稀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在一些农村地区黑恶势力当道,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丛林法则”在暗流潜动;转轨中的农村社会不能漠视基本的社会公正问题,围绕身份和财产的制度设计需要在一个良好的治理结构中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种资源禀赋与社会情势条件不仅能够说明“三农”问题的实质,而且在主客观条件上说明了乡村社会困局的源由所在。
 
乡村社会远离城市中心,蓝狮研究项目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社会条件恶劣、经济相对落后。因为贫困,农村青年总体上受教育程度严重不足,只能依靠悟性和本能从父辈的言传身教里获得一些生存技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农村每10万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教育水平的人口有492 人(城镇则是8899人),高中和中专起点的5316人,初中水平的有33266人,小学及以下水平的有42756人。”【3】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偏低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农村家庭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有人测算,就教育水平而言,目前农村青年的平均文化水平还不到小学5年级。大多数农村青年很早就被迫接过父辈无力继续承担的生活重担,靠透支生命和体力以换得延续全家生命的口粮。与城市青年相比,农村青年的青春非常短暂,早衰是他们的普遍特点。
 
3.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滚滚浪潮
 
伴随农村青年眼界与思路的不断打开,乡村转型是青年农民走出困境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现代社会城乡距离的缩短与交流的密切,让农村青年不仅仅是通过声像媒介读物,而且是感同身受地了解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知道“城市里的空气自由”。耳闻目睹城市生活的便捷化,慢慢地培养起他们对城市的好感,并使其对城市化进程充满憧憬。一颗跳动着热情的心灵,让他们成为实现乡村转型的动力人群,并意图有朝一日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城市化使农村青年的城市生活不再只是一种梦想,而把青年农民从对土地的传统的依附中解放出来成为时代的必然。减少青年农民,转移青年农民,把一些适应城市生活的青年农民转变为市民,并最终实现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一个较为完善的统一的城乡市场经济体系,在那只“看不见的手”的巧妙指挥下,包括土地、劳动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进行充分的自由流动,在城市工业与服务业部门的高度扩张和较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下,依附于土地的青年农民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吸纳到城市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并真正有效地推动城市化进程全面深入。
 
二、为了生存的突围: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与职业选择
 
1.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几种人生格局
 
农村青年既是变革的弄潮儿,又是风险的承担者、利益的拓荒人。农村青年缘于个人资质禀赋、努力程度、家庭背景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命运走向与人生格局,特别是在多样化的职业选择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升学是当代中国农村青年“脱下草鞋,换上皮鞋”的主流化选择,也是现代精英社会知识效用的折射。学而优进城,学而优则仕,以受教育作为人生选择的厚势资源,以知识改变命运的作为换取自己新生活的资本。这不仅是借助升学从户籍上改变自己农户的身份,而且是通过大学教育赢取自己将来在城市职场上的入场券。从传统中国的科举制,到改革开放之后恢复的高考制度,尽管其形式褒贬不一,但都为中国广大的农村青年精英创造了一个梦想的阶梯。
 
打工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青年进入城市的主要选择。据称8000 万的流动民工中,其主体都是农村青年,不少农村青年成了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来回流动的“候鸟式”打工者。劳动密集型的城市民营、私营与合资企业以及建筑行业等成为吸纳农民工的主要企业;一些农村女青年则在餐饮、娱乐、酒店等服务行业就业及从事家政、保姆等工作;在城市的街头小店、早市和农贸市场中也可以看到许多青年农民的身影。
 
“能力强、有资金、会经营管理”的农村青年,投资当老板也是一种选择。在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生活富裕地区,农村青年能人在经济大潮中敢于搏击,勇于冲浪,从创办乡镇企业、投资办厂到成为农民企业家、农村致富领头羊,在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领域中一显身手。他们以一人之富带动众人致富,不仅为农村社会的飞越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大量农村青年“离土不离乡”创造了就业的可能。
 
留在土地上的农民青年是农村农业劳动的主力军。无论是自耕还是受雇于他人,无论是机械化作业还是手工劳动,他们矢志不渝地继承父辈的选择,以土地作为生存资料。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仍是农业经营收入。尽管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实践者,成为现代农业技术耕作与经营的受益人,但他们中的更大一部分人仍然保留了传统农民的劳动手段与本色,其生存境地与经济状况仍然令人担忧。
 
2.当代中国农村青年改变人生的路径选择
 
社会流动,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出于职业或社会地位的变动过程。从社会学的视角看,社会流动主要有两重涵义:一是垂直流动,二是水平流动。垂直流动,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地位的上升和下降;水平流动就是不改变社会地位的流动。当代中国农村青年的社会流动从其属性上看,既有以打工为代表的水平流动,又有以升学为代表的垂直流动。
 
农村青年水平流动属于复制式社会流动,它是身份社会的体现。在这种社会流动中,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家庭、身份、财产、地位的限制,在复制式的生命轮回中衍生社会不平等的代代相传。诚如中国民间的一种说法: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种子承父业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种复制型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结构。它的背后,其实质是一个不平等与不流动的身份社会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当代中国青年农民的每一次流动,都会使他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尽管这种社会地位并不如他所愿,但这毕竟是社会个体自己后天获得的资源而不是他先天继承的资源。而且令人欣喜的是,农村青年在社会流动中长了见识、学了本事、变了观念;在社会流动中为农村产业调整转移了剩余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在社会流动中他们又把财富和文明带回家乡,拉近了乡村同文明和现代化的距离,并促进了一个自由平等的开放社会的形成。这无疑将会为当代中国农村青年改变人生的路径选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3.蓝领生活与白领梦想
 
中国农村青年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未来。他们中的大部分在其能够自主的年龄一般都选择了对乡村的逃离,这种逃离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
 
一部分农村青年从进城务工的选择上来看,蓝领生活是其基本状态。这也是一种可实现的职业选择。作为“农民工”,他们也被叫做外来务工者,他们是新型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往往是分布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从事体力、半体力劳动的生产工人、建筑业工人及服务业的相关人员。作为体制内或体制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蓝领受雇者,他们拥有很少量的经济资源、文化资源与组织资源,处于较低的社会阶层。
 
但他们要实现蓝领务工向白领职业的转换十分困难。毕竟没有知识积累,没有技术储备,特别是在没有学历作为文化凭证的基础上,想要实现蓝领向白领的跨越,基本上没有可能。脑力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只能是心向往之而无能为力。这种职业分殊的差异,如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存在天壤之别。白领梦想只能是一种对优裕生活与体面职业的期盼。这种期盼对于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农村青年来说,根本就不存在现实的可能。
 
三、平凡中的伟大:当代中国农村青年健全价值观的塑造
 
1.草根生活的生命底蕴
 
当代中国农村青年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处在一个微妙的位置,其不甘于沉沦但又事实上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他们作为草根阶层的新生代,尽管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由于他们现实中不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源,生存条件仍然平乏,人生命运依然坎坷。
 
无论是进城务工还是扎根乡村,草根生活的本色,对于农村青年来说是极其朴实与厚重的,尽管艰苦劳作之后的肉体痛苦和精神枯寂是一种家常便饭,但也是一种生命底色。千千万万的青年农民分布在大中城市的角落与广大农村,哪里风险大、工作脏累差,哪里就有青年农民。他们干的是城市居民嫌弃的苦活、重活、脏活和危险工种,为乡村的繁荣与城市的发展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任劳任怨的农民本色在此显露无遗。劳动是他们最光荣的人生宣言,也是草根生活铸就的不平凡的生命乐章。尽管付出很多收获很少,但他们甘于平凡却不甘于沉沦。
 
2.立足基层的时代呼唤
 
我们的时代需要一大批立足基层建设的青年精英。尽管在高歌挺进的城市化进程中他们对城市的向往是一种人之常情,但他们中的一些优秀青年却始终立足于脚下的土地。对只能在城市里暂时就业的农村青年来说,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几乎是微乎其微,进城打工至多也只是暂时减缓生活的苦痛而已。“有文化、有技术”的农村青年立足于基层,并不有悖于积极进取、向上拼搏的精神,它反而是时代的最强音。农村基层比城市更需要人才,更需要青年人的加入与青春热血的浇铸。没有农村的发展,也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发展。它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呼唤,也正是城乡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
 
3.不懈努力的人生乐章
 
当代农村青年是向往知识敢于求富的一代,是奔走四方不懈努力的一代。这种努力不仅体现在对知识技术的强烈渴望上,而且表现在人生作为的弘毅进取中。这一代农村青年有近2/3的人离开过家乡外出打工或做生意,这是他们的长辈难以想象的。不屈不挠地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地刻苦拼搏,这是绝大多数农村青年改变人生命运的唯一可能。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很简单:男青年能找个媳妇,女青年能嫁个好人家,没灾没病,子孙满堂。
 
但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青年农民与时俱进地具有了自己的崭新观念。他们不再满足当前的现状,他们敢于出头、奋勇争先,多数青年农民已初具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契约意识、风险意识和科技意识。他们的眼界宽了,心眼儿活了,观念新了,干劲更足了。他们的素质在自我强化,自信度也随之增强。于是,当代农村青年在学习与教育方面形成了“双高”趋向:即学习实用文化科技知识的高热情和对子女教育的高预期。这无疑可以变成一种资本和财富,进而推动农村乃至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反映出当代农村青年不甘现状、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
 
四、结论
 
农村青年是当代中国青年的主体。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农村35岁以下人口有4.54亿,占全国同龄人口的63.78%;其中15-34岁人口达2.49亿,占全国相应年龄人口的59.22%。”【4】农村青年是中国社会现代化伟大实践的主力军,是推动农村发展、农村转型的重要力量。这样一群人数庞大且充满生命力的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与价值选择,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未来发展趋向,也影响着整个民族处境的前途和命运。
 
关注农村青年,新的“乡村建设运动”势在必行。这也正是关注农业与农民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尽管大多数农村青年在挑战中不断超越自己,在困难中不断拓展自我,但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农村青年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暴力的崇尚、对低俗的趋奉、对丑恶的不辨、对人道与善良的践踏和对人间惨象的麻木不仁,这些现象令人痛心,这种倾向令人担忧。
 
农村青年与中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一样,需要的是大发展和合理转型,而绝不是仅仅停留在解决2.5亿农村青年的温饱问题上。因此,关注农村青年,研究农村青年的现实状况与精神状态,给他们一点关爱,尽力帮助他们挣脱贫困的泥潭与半蒙昧状态的精神枷锁,对于消弭社会鸿沟,消除社会冲突,协调社会发展有着极其现实的意义。确实城市经济现在应该开始反哺农村,再也没有任何理由拖延逃避了。在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和商品化进程中,在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创业潮”的开拓性实践中,在开放、平等与公正的社会流动中,农村青年应当立足于脚下的土地,努力塑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需要的现代观念,创造农村青年开拓进取的崭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