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与新农村蓝狮注册建设(2):农村青年

2022-09-13 13:25 admin

 
农村青年与新农村蓝狮注册建设(2):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及参与困境调查


 
【摘要】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蓝狮平台怎么样农村青年较为关注农村人才与科技、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自身的收入与支出、精神生活和娱乐情况等问题。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境是乡村精英和普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农村内部组织与合作缺乏、农民缺少自信心,资金缺乏,农业资源严重不足以及农民增收困难等。
 
【关键词】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主体
 
“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系共青团中央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利用寒假农闲和外出打工者回乡过年之际,专门就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问题组织了集中的社会调研。调研地点选取了河南这一农业大省的26 个乡镇,涉及河南省大部分地区,涵盖了发达与落后,山区与平原各种类型村落。调研对象主要是农村青年,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个别访谈、座谈会、查阅资料等形式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67份,剔除不合格问卷82 份,收回合格问卷885份。
 
一、农村青年对新农村建设问题认知现状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全国各地的新农村建设运动蓬蓬勃勃开展起来,这一政策为千家万户的农民所熟知。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农村青年都认为新农村建设很重要,并且他们也坦言了心中许多真实的渴望。但是,农村青年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因素,认识尚不全面,程度限于一般,大多数只是从电视、广播中了解到有关信息,零零散散。所有被调查的农村青年都认为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十分兴奋。但当我们的调查人员问到:“你是否想到或准备利用这次国家出台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机会搞一些致富的项目?”多数回答说很困难,没有准备,没有具体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在何处?在调查中,84%的农村青年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新在完善的生产和生活设施和农民的思想观念;11%的农村青年选择了村容村貌,对于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来说,他们厌倦了破旧的房屋,脏乱的生活环境,从内心深处渴望过乡村都市人的生活,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一些地区,当地政府仅仅重视门脸形象,把村容整洁作为重点,修马路、搞广场、粉饰门面、大拆大建,而不是把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有94%的农村青年表示了不满。
 
在问及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首要和关键问题时,一位农村青年回答:“这年头再好的政策,没有钱啥事也干不成。”有91%的农村青年认为应将资金的投入作为首要保证;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资金的来源最好不要从农民身上出。新农村建设中“多予、少取、放活”,重点在多予的方针,无疑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在问及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或主力军问题时,少数农村青年认为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相当多数的农村青年认为政府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我们问村民:“新农村建设主体为什么不是农村青年呢?”村民们笑着说:“你们能在这里看到几个年轻人?”是的,绝大部分农村青年都外出打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青年参与的并不多,而要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青年作为重要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1.关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科技问题
 
在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人才从农村到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失去了致富能力强的领导者和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普遍文化素质低。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变城乡间这种单向流动的人才输送模式。但是完全靠市场驱动,绝大多数农村地区显然又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在调查中,一个有着强烈反差的问题对此作了注解,那就是农村青年知晓人才之重要,他们对大学生“三下乡”、大学生“村官”计划持欢迎态度,希望大中专毕业生来农村创业,尽管他们对学生们有技术无经验、缺乏实干精神的情况比较担忧,但当我们问到:“如果您家庭里有位大学生,您希不希望他(她)下乡创业?”得到的回答绝大部分却是否定的。
 
加强对农民,尤其是接受力强的青年农民的科技指导,蓝狮公司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是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但培养对象的选择在今日农村却并非易事。有学者做过分析,农村青年根据文化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三类:未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部分;接受完中等教育(包括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等)的部分和接受高等教育的部分。接受完中等教育的农村青年是促进农村进步,推动农业发展的基本力量。但这部分青年多数进城务工,寻找其它非农产业去了【1】。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事实上农民种田多凭经验,74%的青年农民表示从没有机会接受科技人员或者相关专家的指导,农民的生产盈亏全由自己承担。对于“如果种植大户邀请你们加入种植合作社”这一问题,92%的青年农民选择只要能带来好处,他们就愿意加入,但仍有8%的人持不信任态度。一些农民对此的解释是:一旦投入资金、土地等各种生产资料,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如果失败,会给家庭带来更大的困难,还是一份稳定的收入比较保险。
 
2.关于农村公共服务与管理的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使一些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消失,得过且过,奉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做事原则,做表面文章,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无疑将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阻力。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青年认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农村党员没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将近90%的农村青年最担心的问题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人以权谋私,搞政绩形象工程。相当一部分农村青年对基层政府在农民增收上做出的努力的评价是较低的,部分青年甚至在政府增收的问题后直接写上“形式”二字。尽管农民意见很多,但他们对基层组织和政府的期望还是很高的,农村青年热切期盼需要好的带头人。96%的农村青年认为选好党支部班子和村委会是当务之急,在乡村搞致富项目的方式选择上,63%的农村青年选择了干部带头,农民自愿的方式。
 
3.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情况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在建设之中,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多数农民加入了农村医疗保险,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其中有70%的农民表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报销情况基本满意。不过在没有加入农村医疗保险的56%的人中,36%的人不相信农村医疗保险能给他们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农村处于劣势,这就客观要求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中,政府应对弱者更多的关怀。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是必要的,政府的投入更是必不可少的。
 
4.关于农村青年的收入与支出方面情况
 
调查显示,87%的农村青年直觉认为新农村建设应该会带来自身收入的增加,这也是多数农村青年判断新农村建设价值、成败的首要标准。现实中,绝大部分农村青年并不单从土地上的农产品销售中获得收入,95%的农村青年在附近乡镇企业上班,或是外出打工。有82%的青年农民希望有大学生或城市老板来村内投资办厂,但也有18%的人反对,他们认为这样会占用大量耕地,破坏农村生态环境。许多村镇,由于乡镇企业少,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多,一些初中毕业生或辍学学生,一离开校园就前往东部沿海或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工资或多或少,不过这是许多农户收入的一种重要来源。对打工者的调查显示,73%的被访者认为城市与农村最大的差别是人情冷漠,86%的人认为在城市最担心的问题是找不到合适的活干和受了欺负没人管。近几年来农民增收困难,但支出却呈现出刚性,又由于农民处于一个熟人社会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攀比消费心理,一些不必要的开支也成为必要的开支。除去日常生产生活,有几个方面的支出在农民家庭中所占份额较大。首先,高等教育支出。虽然绝大多数农民认为教育是重要的,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可随着教育费用的增加,一些多子女家庭已不堪重负。而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使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其次是青年人结婚费用支出。结婚要盖新房,送定金、礼金(日趋升高),买高档电器(电脑成为必备)、家具、服饰,举办越来越大的婚礼仪式等,而在熟人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攀比心理,许多家庭多年的积蓄会在这时花费一空,甚至借贷。另外就是医疗支出和养老支出,农村因病返贫现象普遍。
 
5.关于农村青年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情况
 
绝大多数农村青年对“乡风文明”持谨慎乐观态度。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相对单调,娱乐条件也比较差。在所调查的村庄中只有个别村庄有活动中心(往往冠名为老年活动中心),但这些场所,村民说是有钱人去享受,没钱人去丢人。多年来,除了夏夜人们随意在街头巷尾桥头路边纳凉聚在一起唠嗑,或者是由于风俗习惯村里在每年的特定日子里举办一些沿袭下来的活动,或者是婚丧嫁娶时邀请剧团演出、演电影外,91%的农村青年反映并没有其他专门的时间和场所供村民消闲娱乐,而42%的农村青年反映,从未参加过任何组织、团体的活动。农民闲时多会在家看电视、打牌等,很少有农民在闲时读书、学习给自己充电的。有时街坊邻居会串串门唠唠家长里短,这时,妇女在联络自家与邻里的情感关系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事实上,农村青年的生活压力和负担是很重的,他们需要释放,他们需要笑声。没有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将会变得浅薄甚至完全没有意义【2】。85%的农村青年表示,虽然平日的劳累,似乎不允许他们有闲暇的时间去娱乐,但是如果有一些关于致富增收的科技培训,有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大众娱乐节目,他们还是十分乐意参加的。毕竟,所有人都需要精神生活,他们对现实中与农村单调的生活相伴的是宗教、赌博、酗酒、滋事这一状况感到无奈,对农村原本顺畅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对农村社会生活失去了光彩感到忧虑。他们盼望村里能够有方便村民经常性娱乐健身的健康的、更富吸引力的娱乐场所、设施或活动,参加真正有意义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他们心甘情愿的选择。
 
二、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困境分析
 
总结回顾建国后几十年的农村工作,有一条基本经验,凡是有利于农民切身利益,农民自愿自觉自主积极参加的,这项农村工作就一定能够成功;而凡是不利于农民切身利益,农民被迫被动参加的,这项农村工作就一定失败【3】。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有没有自觉自主地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困扰农村青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有我们熟知的文化程度、思想观念等,也有如下几个我们在调查中感觉比较突出的方面:
 
1.乡村精英和普通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但大量年轻力强、有文化、有见识的青壮年农民外流, 主体农民流失,留守农民结构失衡,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无本之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显示,2006 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为5.3 亿,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 亿【4】。农村青年流失严重,一方面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整个国内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强势的城市及工业的发展势必大量吸取农业资源;另一方面,与农村青年向往着城市的热闹繁华和较多的发展机会相对,农村的贫穷、单调的文化娱乐和信息的闭塞致使农村对青年的推力增大,多数农村青年选择到城市发展,无论是精英农民还是普通农民一旦获得在城市中立足的机会,是不愿意回到农村的。调查中,相当一部分在外多年的农村青年,已经不能习惯本乡本土的艰苦生活,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便是在城市收入并不乐观,也宁愿飘在外边。
 
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对城市建设、对农民增收和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都是有利的,而且,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但眼下高素质劳动力的外流使得农村中带动型人才缺乏,能够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的“能人”相对缺乏,伴随着精英农民外流的还有资金和技术。青年外流使得农村劳动力人口素质下降,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在部分村庄出现了新农村建设后继乏人的现象,且这种情况有越来越严重的势头,长久下去必将阻碍和制约农村的发展。
 
2.农村内部组织与合作缺乏,对自然和社会风险的抵抗力差,农民缺乏自信心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从宏观上讲,是国家政策的改变和支持,从微观上讲,就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建立。建设新农村的农民主体,一定是组织起来的农民。农民在政治和市场上的弱势地位,决定农民必须组织起来,在个人和家庭努力之外去寻求合作努力的机会和空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然而更多的问题也接踵而至。伴随着乡村组织的退出,一方面是势单力薄的个体小农根本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及境内外农业资本集团的竞争;另一方面则是良好且稳定的村庄关系的消失,村庄共同体意识的解体,乡村公共事业多陷困境,农民个体不得不面对生产生活中的公共事务,不得不以私人品来替代公共品。更让我们担心的是,组织缺乏造成了农村青年自信心的缺乏,即精神贫困,而这绝非个别现象。农村相对于城市是贫穷的,但这不是造成农民麻木缺乏自信心的主要原因,回想一下改革开放前广大农民战天斗地的精神就会发现今日农民的精神贫困不是由于穷而是由于组织的缺乏。农村青年的精神振作离不开具体个人的自觉,更离不开农民整体的组织化。
 
3.资金缺乏缩减了农村青年建设家乡的积极性
 
以2004 年为例,当年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11452.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6.34%;各级财政支农支出1671.4 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89%;农业贷款余额9843.1 亿元,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55%。这显然与“三农”问题在国家的地位不相称【5】。接受调查的农村青年普遍认为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中应当首要解决的客观问题,而能够在家乡创办自己的企业也是多数有志青年的梦想。但是农村信贷机制不完善,国家对农村青年创业资金支持力度不够,渴望致力于创业的农村青年们苦于筹措创业资金而无途径。农村信用社往往只能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且手续繁琐,远远不能满足青年们在农村成就一番事业的资金需求,极大挫伤了农村青年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缩减了农村青年在农村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4.农业资源严重不足,引发农村青年外出谋生
 
我国人均耕地近1.46 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43%;人均水资源只有2200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4。根据预测,到2020 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至0.08 公顷。但这有限的农业资源却承载着过多的农业人口,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产量的方法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已很有限。并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还在逐年减少。农民在得到极低的土地占用补偿金后,却失去了长久的生存依靠,加之知识和职业技能的缺乏,在补偿金消耗完之后,失地农民常常陷入困窘的生活状态,会给社会的和谐发展埋下隐患。调查中,许多农村青年自述是被迫外出谋生。
 
5.农村青年增收困难幸福感受亟需提高
 
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有很大难度,而消费主义文化在农村的广泛深入传播,却使人们越来越以收入作为评价人的价值和福利水平的唯一标准。立足农民福利进行新农村建设,就是在农民增收困难的前提下,以国家转移支付作为基础,通过提高农民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福利,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增加农民的主体意识,进行一种强调主体体验和人际联系的“低消费、高福利的”的生活方式建设,改善农民的人居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发展农村文艺,让村民的生活有根,对未来有预期,让村庄有文化,有舆论,有道德压力,有生活感,从而使农民相对满意,提高农民的满意度【6】。如此,有了幸福感的农村青年愿意留在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创造着生活、感知着幸福,新农村就会和谐有序良性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