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研蓝狮平台究(1):共青团

2022-09-12 10:21 admin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研蓝狮平台究(1):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以上海共青团为例

 
【摘要】在社会领域发挥特色作用是共青团的职责和优势所在。凝聚引领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共青团需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功能作用,进一步健全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共青团;社会建设;枢纽型社会组织;上海
 
一、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背景分析和重大意义
 
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履行好党赋予的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职能要求,在党构建社会工作体系、增强在社会领域中的影响力的大背景下,共青团应当从党在社会建设领域的工作大格局中找准定位,在社会领域探索创新、积极作为。特别是随着社会发育和转型,共青团履行三大职能的背景和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在思路、框架、功能、机制及建构路径上注入新的内涵、实现新的发展。
 
1.共青团履行助手和后备军作用,蓝狮平台谈论青少年们就应当为党创新社会工作方法、拓展社会领域工作、培育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先行先试、积累经验
 
共青团组织应充分利用体制和身份优势,在社会发育的大背景下发挥“先行军”作用,在社会领域特别是体制外群体中大胆探索创新,找出一些模式和办法。特别是履行育人的核心职能,通过参与社会建设,为党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善于同群众打交道、对社会领域有感觉、有“社会敏锐性”、能在社会领域积极作为的青年后备干部,为党所用。同时,注重发现、培养、推荐一大批政治素质高、专业素养好的青年人才,参与到社会建设领域之中。
 
2.共青团履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作用,蓝狮怎么注册?就应当积极协助执政党加强对社会领域青年群体和青年组织的凝聚引领和“再组织化”
 
共青团组织应从服务“个体化”的青年进一步转向服务“组织化”的青年,通过各种枢纽和“同心多层”的组织体系来整合各类青年社会组织,进而影响、引导、凝聚青年。要了解所联系服务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特点、需求和困难,多为他们“代言”、“发声”,敢于、善于做反映利益诉求、代表维护权益、增进社会认同的工作。在发挥好国家政权重要社会支柱作用的同时,共青团要将参与社会建设作为组织转型的契机,努力提升团组织和团工作的社会化水平,蓝狮平台网站推进团的组织变革、职能转型和“流程再造”,扩大团工作的社会参与,激活基层团组织的社会化水平,以共青团在社会领域工作局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团的全面活跃。
 
3.共青团履行党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蓝狮靠谱吗?就应当切实做好对青年群体的多元化、社会化服务工作,并推动服务品牌的创意塑造和项目化坚持
 
在新形势下,必须在深入研究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服务青年的总体供给机制的基础上,找准共青团服务青年的切入点,不断提升枢纽功能、拓展服务手臂、健全服务机制,重点服务解决青年民生问题,形成有针对性的青年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平台,同时在服务中体现引导和凝聚。在参与社会建设方面,共青团有着良好的传统和品牌,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青少年事务社工、保护母亲河等,以及目前正在关注和推动的农民工子女、自闭症儿童服务等,都是实践创新出了新的公共服务项目,满足发展中的社会需求,填补了某类特殊群体帮扶的空白点。要不断加强服务品牌的创意塑造和项目化坚持,推动青少年公共服务的平台、项目和机制建设。
 
 
二、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优势分析
 
共青团作为党的青年组织,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本质上具有参与社会建设的内在优势。就上海共青团来说,在上海市委不断加大社会建设工作力度的历史条件下,上海共青团积极利用这一契机完善团的工作体系,在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上海共青团2009年的全市青年调研显示,团员青年对于参加团组织所带来的主要收获,排在前三位的选项分别是“更加关心社会事务”、“社会参与意愿更强”和“切实服务社会”【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团员青年对共青团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有更多诉求。具体来说,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1.针对体制外青年和青年社会组织的工作,是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当前,以白领、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青年,对党团等正式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是当前党团建很难影响覆盖到的群体;再加上他们思想活动和社会需求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传统的工作手法很难发生作用,因此,针对这些体制外青年群体的工作是工作的难点。
 
2.以创新的方式和手段引领青年有序参与社会建设,是共青团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应遵循社会工作的理念、以青年为本的理念、合作共赢的理念,尊重青年的主体地位和青年社会组织的主体性,以青年的全面发展和青年社会组织的成长作为工作的价值追求。特别是将组织化动员方式和社会化动员方式结合起来,在不断巩固和强化传统组织动员优势的基础上,更充分、更经常、更有效地使用社会动员方式,使工作更专业、更有效率、更社会化。此外,努力建立健全青少年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
 
3.探索新形势下共青团的社会化运作方式、提高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是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核心和实质是提升团工作的社会化水平。通过推进团工作的“流程再造”、扩大团工作的社会参与、激活基层组织的社会化水平、整合市场化资源,将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成效切实转化为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成果,以共青团在社会领域工作局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团的基层基础建设的全面活跃。
 
4.引领青年力量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现实要求
 
当前,全社会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为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广阔的平台。要通过形成社会化、项目化的运作机制,以社会化的动员、自下而上的运作、开放式的整合、社会化的评价,来创设一些有创意、受欢迎、参与性强的工作项目。
 
 
 
三、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功能内涵和主要任务
 
上海市委在《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科协、社联、残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骨干作用”【2】,这为共青团发挥枢纽功能、服务凝聚青年指明了方向。
 
从字源本义上看,“枢纽”是指门户开合之枢与提系器物之纽,引申为事物的关键之处、事物之间联系的中心环节。上海市委《意见》中“枢纽”一词出现在“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部分,意指“把性质相同、行业相近的条线和行业联合起来,创建具有枢纽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经授权承担业务主管单位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职能”【3】。
 
从省市团组织做法来看,北京团市委作为北京市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首批认定的10家“枢纽型”社会组织之一,负责青少年类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和管理,经市政府授权承担业务主管职能【4】。北京团市委提出建立十个平台,即新闻宣传平台、文化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社会动员平台、公益服务平台、网络引导平台、权益维护平台、创业就业平台、科技创新平台以及市场化人才的实践锻炼平台。
 
从上海市基层团组织的实践来看,上海静安团区委探索共青团整体作为青年社会组织管理服务枢纽,助推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上海微笑志愿服务中心等5家组织注册;卢湾团区委在打浦桥街道开展社团落地与项目牵引工作;松江团区委建立区级青年家园,进一步推进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长宁、徐汇、普陀、杨浦、浦东、崇明等其他区县也正在积极研究探索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体系和操作路径。
 
综上分析,共青团在社会建设中的枢纽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平台”,即搭建一个开放型、社会性、多样化的平台,社会领域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在此平等沟通、共享资源、创造价值;二是“核心”,即体现共青团在这些平台中的牵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在青年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方面体现为在政治上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业务上发挥指导和引导作用,在日常管理上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作用。
 
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就应当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中找准定位,关键是发挥共青团在社会领域青年组织和青年群体中的枢纽作用。上海共青团在社会建设中重点探索发挥四个方面、八大枢纽功能:
 
1.承担团建枢纽和青年人才枢纽功能,在党的领导下夯实参与社会建设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构建全覆盖的团建枢纽。一是建立全覆盖的团建目标责任体系。根据属资、属条、属地、属业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社会领域的团建责任目标,实现全覆盖团建枢纽的工作框架(见图表1)。二是围绕目标责任体系,进一步明晰团属各相关部门的团建职能和分工,努力消除社会领域团建职能空白点。特别是研究探索“两新”组织团组织挂靠在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团组织及其相关部门的“准入”条件和管理职能,同时指导基层团组织明确团建目标责任。三是争取各区县、各条线部门支持,坚持党建带团建,依托行业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力量以及党团联席会议等机制,努力将团建目标具体化地纳入各区县、各单位党群建设工作职能,有效推动各行业“两新”组织建团。四是建立社会化的组织网络,在横向上形成区县、学校、青工等条线团组织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以团为核心共同参与社会建设的工作格局,在纵向上形成团市委、市属团组织、基层团组织等不同层级目标任务一致但功能定位有所区分的“枢纽轴”。五是探索枢纽式服务管理模式,根据青年沟通、交流、联络和聚集的新方式,继续探索楼宇团建、园区团建、商业街团建、网络团建、自组织团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团建等多种形式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六是创新团建工作力量配置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建立一支专职团务工作者队伍,以派遣制的形式输出到各区县和条线开展社会领域建团和团建工作。七是建立社会领域团建的信息化网络支撑。与“共青团基本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接,并着力向社会领域团组织和青年组织进行拓展,探索建立全市社会领域团组织网络信息库。
 
 
构建广领域的青年人才枢纽。一是发挥好现有的团属青年人才组织平台的作用,在市级层面加强青联、学联、青企协、青年志愿者协会、青年文联、建设交通青年人才协会、信息化青年人才协会、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协会等机构的建设和运作,在区县层面借助青联平台广聚人才,为各类青年英才脱颖而出营造更优环境。二是进一步拓宽对社会领域青年人才的联系面,突出重点和空白点,加强对公益人才、青年社会组织和自组织领袖、“两新”组织青年骨干、青年公众人物等的联系和凝聚。三是建立对各类青年人才的激励机制。在政治待遇方面,助推各类青年才俊成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青联委员等;在荣誉表彰方面,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将团内外荣誉奖项通过团的枢纽,有序向社会领域青年和青年组织开放。四是做好对青年人才的服务工作。加强对各类青年人才状况的研究和政策呼吁,特别是对社会建设青年人才包括青年公益人才生存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在人才扶持、促进发展方面提出政策建议。加强培训和活动交流,通过各类活动和项目服务青年人才,通过沙龙、自组织等形式覆盖体制外群体。探索建立团干部和社会组织青年人才“陪伴式成长”机制,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互动。
 
2.承担服务枢纽和资源枢纽功能,积极将青年民生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构建聚焦青年民生的服务枢纽。一是在不同群体需求调研的基础上,通过运作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常态化、菜单式的青年民生服务项目,纳入政府公共服务序列,争取政府政策、资金、阵地等保障,并探索建立青年民生指标体系。同时推动各级团组织推出有针对性的服务项目,纳入本地区、本领域公共服务序列。二是探索枢纽式服务模式,建立项目立项、申报、发包、购买、监管、评价、退出等全套体系,将服务青年的各类社会资源汇聚到团的工作平台上,以政府支持、枢纽推进、社会参与的模式解决青年民生问题,实现青年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三是进一步加强服务和活动阵地建设,拓展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社会服务功能和青年社会组织吸纳能力;推动各区县服务平台的阵地化、实体化,并争取纳入社区公共服务和活动阵地建设;重塑社区青年中心的组织功能,整合社工站、青年联谊会、各类社团和青年自组织等资源,搭建社区与社团、社工联动的组织平台。四是健全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在联席会议议题确定、青年民生服务立项等方面改善运作方式,进一步争取相关部门对青年工作的支持,同时推动各区县建立健全相对应的青年工作协调机制。五是探索将青少年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纳入共青团工作体系的政策依据和实现路径,明确共青团维权服务的法律地位,进一步营造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良好环境。
 
构建社会化的资源支撑枢纽。一是拓宽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资源获取渠道。积极争取党政资源特别是政府公共资源,发挥好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党团联席会议等机制的积极作用,努力呼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争取制定涉及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相关政策和公共财政保障。二是发挥共青团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和服务机构为青年提供服务的枢纽作用,建立健全供需对接机制,特别是用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整合资源方面的优势。三是进一步整合团内资源,把更多的资源配置到基层团组织,引导基层把更多的关注投向社会建设领域,使参与社会建设成为各级团组织的必选动作,纳入考核标准,进行整体评价,将重心进一步向社会领域转移。四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通过深化区域化联建和共建,在社区重点构建社区大团建工作格局,在青工系统深化网格化团建,在学校探索加强区校共建,增强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资源配置模式创新,通过项目展示、拍卖、公益创投等形式,对接各界资源,实现多赢发展。
 
3.承担组织枢纽和动员枢纽功能,加强团组织和各类青年组织的社会协同
 
构建“同心多层”的青年社会组织枢纽。构建适应社会发展和青年需求的青年组织体系。进一步在实践中健全完善共青团与各类青年社会组织“同心多层”的组织体系:一是“纳入型”,即直接在社会组织中建立团组织,纳入团的组织体系;二是“挂靠型”,即团组织作为业务主管单位,承担服务管理职能;三是“枢纽型”,即通过青年家园等枢纽型社会组织实现对青年社会组织的联系服务;四是“身份型”,即团组织、团属社会组织、青年社会组织的骨干互相担任理事、会员等,以此产生联系;五是“项目型”,即团组织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引导、激励和评价;六是“松散型”,即团组织与青年社会组织仅存在松散联系的关系。鼓励各级团组织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对青年社会组织的分层联系服务,探索有效模式和机制,实现“多层”围绕“同心”、不断“螺旋向心”(见图表2)。
 
构建长效化的社会动员枢纽。一是深化青年志愿者的社会动员品牌效应,实现社会动员方式的新拓展。特别是借助世博激发青年社会参与热情的契机,建立青年志愿者队伍的长效管理机制,形成共青团开展社会动员的骨干力量和专业队伍。同时,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同政府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紧密结合,以及社区化、专业化、长效化发展,探索在外企等“两新”组织中广泛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提升社会化动员、项目化运作、机制化推进的水平。二是巩固常态动员阵地和动员项目。加强共青团开展社会动员的阵地依托和项目载体,充分依托团代表、基层青年工作者、青少年事务社工、青年志愿者、青年自组织领袖等,探索与社会领域青年直接联系、面对面互动的一线动员方式。提升社会公众人物、民间意见领袖对团组织的认同,发挥他们在引导、动员青年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应急动员的信息化支撑。进一步提升团办网站、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快速动员和响应体系的功能,使共青团在面对突发事件、紧急情况时,能根据党和政府的要求进行快速部署和动员。此外,努力争取政府支持,将快速动员和响应体系与上海人口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相衔接,为共青团利用社会基础信息系统,更加有效地联系动员青年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
 
4.承担参与枢纽和信息枢纽功能,提升青年有序参与的能力和成效
 
构建多渠道的社会参与枢纽。一是有序扩大团内民主,继续开展团代表任期制、团代会常任制等创新探索,保障团员青年对于团组织、团工作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二是有序扩大青年的政治参与,深化“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活动,在有关青少年的地方立法和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注重听取和吸纳青年社会组织和青年代表的意见与建议,使青年在参与中增进对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和对党团组织的认同。三是使各类公益活动和青年社团成为青年参与的新型载体,推动这些组织成为自下而上运作、吸引青年参与的舞台,成为锻炼青年骨干、培育社会领袖的平台,成为培育公民意识、锻炼社会能力的阵地。四是拓宽青年参与的空间,使社区成为青年参与的主阵地和基础性平台,探索团员青年在社区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业委会、居委会等发挥作用的机制和途径;使网络成为青年参与的信息化载体,充分发挥网络在扩大青年参与、促进社会认同方面的突出作用,加强运用网络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能力。
 
构建灵敏高效的青年舆情枢纽。一是加强青年动态和舆情研判工作。探索构建社会领域青年的快速调查系统,积极开展常态、专题和热点调研,及时把握社会领域青年动态和舆情,为党政领导决策和团组织工作部署提供支撑。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定期研判青年舆情,通过召开媒体、专家沙龙、“神仙会”等形式,把握青年舆情、分析青年特点、研判发展趋势。二是畅通青年和青年组织诉求表达的有序渠道。通过编制“十二五”规划、岁末年初走访调研等途径,开展社会领域青年座谈会、听证会,帮助青年和青年组织在法律、法规和制度的框架内“发声音”、反映诉求。建立社会组织和社会建设青年人才的提案制度,通过编发简报、报送专报等形式予以反映。三是做好网络舆情收集和宣传引导工作。发挥网络在整合青年意见、反映青年呼声、表达青年诉求方面的突出作用,通过网络及时掌握青年舆情动态,加大网宣工作力度,协助有关部门积极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青年热点、敏感问题。四是加强共青团的“组织营销”,塑造共青团新型公共形象,建立党的意志向体制外青年群体传递的渠道,提升团的影响力和动员力,进而实现影响青年、引导青年的目标。
 
需要说明的是,共青团在社会发育尚不充分的背景下,可以更多承担枢纽功能,而在将来社会性枢纽组织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共青团需要更多和这些枢纽组织发生联系,转移一些社会性的职能,进而更好地影响凝聚青年。此外,以上八大枢纽功能,是一个开放式的体系,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工作的进展不断丰富枢纽内涵和具体内容。同时,也要在明确枢纽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各类平台、梳理各项职能、健全各种机制。
 
 
 
四、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机制保障
 
1.进一步健全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
 
建立领导协调机制。探索适时成立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有:一是负责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统筹、规划、研究和协调,制定有关政策和规划,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加强对社会领域青年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积极推动面向社会的项目、活动、服务,整合、协调和配置各类资源,购买团内外各级各类组织的服务;三是协调关于社会领域团建、社区工作、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等具体工作事宜,形成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
 
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一是理顺目前具体承担社会建设领域工作的团内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相关团属社团的功能定位和职责分工。二是形成共青团主导、团属社团推动、众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团组织在人力、财力、阵地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三是为基层团组织参与社会建设提出指导性意见,建立可效仿的“模版”,推动全市团组织将社会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形成工作整体态势。
 
提升团干部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团干部和青年工作者进行社会建设能力培训,特别是提升新形势下开展青年群众工作、社会工作、用社会化手段服务引领凝聚青年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推动团干部到运作成熟的中介组织、青年社会组织中挂职学习,切实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素养。三是哺育一批能在园区、楼宇等公共领域开展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四是通过团干部带动团员队伍、青年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队伍建设。
 
2.进一步优化共青团参与社会建设的外部环境
 
参照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模式,推动党政和有关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组建一支专职团务工作者队伍,派遣到社区、大口单位、园区、“两新”组织中开展建团和团建工作。同时,进一步借助社区专职党群工作者的力量,明确他们的岗位职责,为基层党群工作的联动开展提供队伍保障。
 
进一步研究和加强社会领域党建带团建工作,特别是推进“两新”组织党团建设联动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一方面实现党建、团建的“一口式”、“一门式”服务;另一方面研究改进对“两新”组织的管理职能,加大荣誉表彰评选等服务项目的进入,有序取消订报、献血等硬性“摊派”任务。
 
争取党组织支持,在社会建设青年人才队伍方面开展实践探索,发挥共青团积极培育、服务、举荐、输送社会领域青年后备人才的作用。
 
进一步通过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来争取更多政策和物质资源,通过社会化运作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整合各方资源。同时,加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实体化阵地建设。
 
加快推动团组织内部职能优化和机构改革工作,建立职能清晰、构架合理、管理科学、工作高效,符合共青团自身特点,充满生机活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