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自组织与共青蓝狮代理团研究(3):社会组

2022-09-12 10:26 admin

 
青年自组织与共青蓝狮代理团研究(3):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关系分析


 
【摘要】本文尝试在社会组织化的社会结构体系视野之下,对新形势下自发性青年组织和共青团组织所面临的问题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双方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在问题的解决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应当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各自的组织特点和优势,蓝狮平台谈论青少年们发展一种合作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
 
【关键词】社会组织化;团组织;自发性青年组织;优势互补
 
当前,由于我国社会结构和各种体制正处于改革发展之中,很多关系还没有理顺,各个部门、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尚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共青团组织和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关系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之中,如何认识和恰当处理双方之间的关系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对于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推动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尝试把自发性青年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各自的问题纳入到我国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的发展背景之下进行分析,蓝狮怎么注册?并在此基础上来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发展方向。
 
一、我国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的发展和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兴起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转换,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建构体系:一种是发生于1949 年之后,来自政治的力量,以政党为主体的组织化社会建构体系;一种是发端于上个世纪90 年代,至今仍在发展之中,来自经济的力量,以独立法人为主体的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1】。组织化社会建构体系的基本特点是借助于核心政治力量,依靠国家机构、政党及其外围组织,自上而下地把社会各个力量组织起来,形成统一的领导和秩序,蓝狮靠谱吗?其组织相对稳定而封闭。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优点是统一领导和管理方便,利于进行有秩序的社会动员;缺点是组织中的个体活力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发挥,容易使组织的功能发挥单一化或片面化,从而不能灵活有效地满足个体和社会的多样性需求,长此以往,很容易造成一些外围和基层组织的形式化和空洞化。但在我国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上述组织化社会建构体系是与此相适应的,有效地配合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动员和管理。
 
与此相比,社会组织化的建构体系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力量组织方式,是自主化的社会和个体基于自身的利益和愿望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方式,其凭借的力量是社会和个体的利益和兴趣,其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变易性和无序性。这种社会组织起来的方式,使个体和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但是各种不确定性、盲目性、冲突、失序等风险也随之剧增。不过在这种社会组织化的结构体系中,风险的高低是与各类组织本身发展的程度成反比的,也即社会组织化程度与合理性越高,上述的风险也就越低。这种社会的组织化程度及其合理性,既体现为在一个特定社会的所有成员中有组织地参与社会事务的社会成员的比例,还体现为在一个特定社会中每一个社会成员所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有哪些方面、在多大范围是有组织地进行的【2】。
 
我国从组织化社会建构体系到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的转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渐展开的。20 世纪80 年代后,我国开始实行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放弃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为现代社会的组织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社会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府的地位,恢复了其自主性,并促使社会产生利益的分化和重组,形成许多分散的多元的利益群体,个体也开始纷纷从原有单位和组织下解放出来,这些变化都为社会组织化生长提供了空间和土壤。与此同时,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也紧随其后,30 年改革开放的过程,从政治意义上说就是国家与社会从高度一体化到逐渐分化的过程,即政府向社会放权的过程。国家权力从企业和事业以及社会领域逐步退缩,留下的真空就需要社会组织来弥补,因此,各种社会组织的迅速发展也是一种社会客观需求。
 
在这一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民间组织发展迅速,1997 年,全国县级以上的社团组织即达到18 万多个,这个数据到2008 年增加到41 万还多【3】。这类统计还没有包括县级以下的各类民间组织和大量非正式组织。在民间社会的联合和组织化过程中,青年作为需求最为旺盛、思想最为解放、交流最为活跃的群体,组织化的愿望更为强烈。因为青年人在彰显个性和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和依托组织化的团体。同时,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在组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能得到充分展现,根据调研,众多的创新型的社会组织中,绝大多数是青年组织,这些青年组织依托网络聚会交友、践行公益、参与社会事务,活动充满创意,影响日深。
 
所以说,让青年人组织起来,既是我国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广大青年人的主观需求。自上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自发性青年组织数量快速增长的事实正是这种双重要求的反映。自发性青年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青年组织,主要指不受各级政府机构或各类正式组织控制,以青年为主体,自发成立、自主发展、自行运作和自我治理,以活动为平台,以民间组织形式存在,且主要依托现代化通讯平台如网络、短信等进行联络的各种群体、社团、协会。依据这些特征,共青团上海市委在对其进行调研时曾将之称为“青年自组织”。自发性青年组织充分体现了青年人的社会性、发展性以及青年参与社会生活从无序到有序的发展过程。
 
目前,我国自发性青年组织发展处于参差不齐的阶段,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发展状况与各地的经济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在发挥社会功能上,自发性青年组织受制于自身发展状况的限制,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优势和弊端也十分明显。
 
1.从积极的方面来看
 
自发性青年组织是我国社会组织化建构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社会广大青年人实现自主性、创造性、和谐性和与有序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大量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满足了广大青年的多样性需要,适时填补了我国转型时期传统社会组织方式导致的空白地带,并为各种创新型的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主要体现在:第一,自发性青年组织具有培育和开创新时期社会文化和道德风气的作用;第二,自发性青年组织能够为各类社会服务提供强大的人力、智力和物质资源,各类青年组织不同程度地满足了青年在交友、休闲、娱乐上的需求,也挖掘青年自身的力量解决青年婚恋、生活、帮困等现实问题,同时还积极引导青年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来;第三,自发性青年组织能够及时反映青年人的利益和诉求,是青年诉求的“显示器”、“调和器”,青年人依托网络,通过感兴趣的议题集聚起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利益诉求表达、意见整合的过程【4】;第四,自发性青年组织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由于青年人思想活跃,容易受到各种观念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在群体活动中受同伴和组织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大,因此,各类青年组织也是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和教育的理想场所。
 
2.从消极的方面来看
 
当前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快速发展所遭遇和导致的问题也很多。由于缺乏应有的社会引导、管理、资金和人才支持,使大量的自发组织只是简单地重复出现和流俗的兴趣会聚,难以担当社会自我组织管理的重任,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成为推动低俗趣味和不良风气发展的推手。着重表现为:第一,在管理方面,政府与其它正式组织对自发性青年组织的管理存在脱节问题,同时,自发性青年组织自身管理也缺乏规范性;第二,在组织发展方面,由于受制于法律制度空间、资金和人才短缺,多数自发性青年组织只是被走马观花般地换来换去,随波逐流,很难有真正的逐步发展和成熟;第三,在发挥社会功能方面导致的问题主要是无法保证积极影响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对于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缺乏自觉的和足够的重视,组_织的积极能量发挥不够,同时,对于非主流的、低俗的、有害的观念和行为缺乏应有的抵制,甚至有些组织在助长或推动这类不良风气的传播。
 
总之,在我国当前从组织化社会结构体系向社会组织化体系建构的过渡过程中,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出现和发展既是必然,也是应然的选择,对于其所带来的新问题,也应该在肯定这类组织的前提下来解决。
 
二、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组织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向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方向的逐步推进,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环境与对象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组织原有的运作模式和工作方式在具体事务中显得滞后,难以迅速方便地处理很多新现象、新问题。
 
1.随着体制转型共青团基层组织的覆盖力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影响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以系统或单位为主线展开的,由于成员的社会流动性很小,通过这种途径基本上就可以覆盖和影响大部分青年群体。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青年人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都游离于传统上共青团组织体系所覆盖的企事业单位之外。比如大量的城市青年和农村进城务工青年都没有一个固定的单位,他们的流动性很强,共青团组织系统实际上很难对他们施加持续有效的影响。
 
面对这些新形势、新环境,共青团组织自身也进行了积极探索,采取了许多新举措,以寻求在创新中焕发团组织的凝聚力和活力【5】。但由于受制于各种外在社会环境条件因素,不少问题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这种问题涉及到基层组织和具体问题时就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其一,在农村,由于大量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原来的农村共青团基层组织的“空壳化”问题严重,因为没有实际成员,也没有具体日常活动,很多村级团组织实际上名存实亡,只有一个兼职的团支书,基本上没有其它的核心组织成员。其二,在城市,共青团基层组织虽然比农村在组织设置和活动上有效,但影响力十分有限,因为占多数的青年是奔波于各类公司、服务行业之间的,由于这些行业部门多为私营单位,团组织在这里的发展目前并没有跟上。其三,即使是在团组织建设和影响效果较好的学校,特别是各类大中专院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也没有完全跟上高校改革的步伐。比如随着学分制、后勤管理改革,以专业、班级为单位的传统建团模式已经无法有效地开展具体的组织工作,很多团组织每学期只能搞几次象征性的形式重于内容的活动,日常的影响和教育活动很难有效展开。
 
2.共青团的双重身份特征及其工作重心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存在张力
 
在组织化社会结构体系下,整个社会由国家力量控制,国家、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很高,共青团作为党和政府的助手与作为青年人的群众组织这种双重身份不存在太多的张力,并且十分有利于发挥其“桥梁”作用。但现在这种新的社会环境下,随着国家对社会控制的放松,社会自主性越来越强,社会自身内部利益的分化也越来越多样,青年人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群体,其内部也是在沿着这种逻辑发展。利益的多样化使青年人的具体利益很难被一个组织所整合,并且青年人的利益在与其它社会利益冲突时,很多时候需要的不是国家的干涉和控制,而是自发的调节,在调节中利益双方是通过竞争来决定结果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共青团的双重身份就会导致其在选择工作重心时存在明显的张力。如果把重心放在政府助手上,势必会以公共利益调节人的身份出现,这样就不利于青年群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如果把重心放在青年组织者上,势必会导致自己的政治职能的发挥或者利用政治资源造成其它社会组织的不公。所以,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下,共青团组织对自身的双重身份定位及其工作重心选择,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工作方式和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发展。
 
3.共青团基层组织在工作运行机制上需要创新
 
共青团基层组织目前的改革力度还十分有限,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设置和运作方式来开展工作的。以前的设置是按照行政机构的科层制模式来设置的,这种设置方式是与计划经济时代行政化控制社会相适应的。在具体工作运行方式上往往也是自上而下的开展,一般由上一级的组织向下传达工作任务、目标和精神,基层组织据此开展工作,接受上级检查和指导,这些内容基本上构成了基层组织的主要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资源。除此之外,各个基层组织基于青年群众自身兴趣、爱好主动开展的工作和活动十分有限,即使有,由于受到资金和空间的局限,影响也不是很大。当然,在传统体制下,社会的文化生活是由政府主导的,再加上利益的和需求的相对一致性,青年人在此之外的需求就不是十分强烈,这种运作方式基本上也就能够满足广大青年群众的社会需要。
 
但是,在新的社会背景下,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市场经济方式在各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广大青少年自身的社会成长背景、经济地位、爱好兴趣、文化教育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分化、差异和多样性明显增加,青年人的利益需求、社会心态、价值观念等也会随之发生分化,展现出多样性和冲突性。因此,以往那种在具体的决策与工作过程中,按照普遍性的标准来提供服务,很难照顾到不同青年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而只能满足一小部分人群,主要是呆在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成员。而大部分社会中的青年成员,由于其多样化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渐渐地远离了团组织,很多需求就会到自发性组织里面去寻求满足,由此导致的问题团组织当然也就无法解决了。面对社会青年群体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目前的基本制度框架下,蓝狮平台网站共青团基层组织只有寻求新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机会找到应对的办法。
 
 
 
三、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组织面临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体系调整的深入,各类自发性青年组织就会不断地涌现和发展,面对这样一个客观趋势,共青团组织上述问题在原来的方式下很难解决,因此必须根据变化了的环境对自身的组织方式和工作重心进行重新定位,对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进行新的认识。总的来看,目前共青团组织需要应对三方面的挑战。
 
1.如何应对转型中的身份定位
 
依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章》的规定:“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是原来对共青团的身份定位,从这里可以看到共青团身份的双重属性,既是群众组织,也是党和政府的助手,在青年和政府之间起到桥梁作用。根据前面的分析,这种桥梁作用在当前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两端存在张力。基于我国政治社会结构的独特性和共青团的性质,共青团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因而不可能被一般社会青年组织所取代,问题是如何适应新形势从而积极有效地推进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因此,必须对“桥梁”作用的发挥方式进行新的思考。基于自发性青年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力和服务的现实效果,共青团可以考虑把这类组织当作自身和广大青年之间的桥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类组织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推动我国社会组织化转型和青年组织发展建设上,把自身作为政府和自发性青年组织之间的桥梁。这样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桥梁两端之间的张力,于社会中寻找适合自身组织发展和功能发挥的恰当位置。
 
2.如何看待自发性青年组织及其带来的问题
 
必须承认,大量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出现,对共青团的覆盖力和影响力都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并且其所带来的很多问题共青团凭借自身的组织体系已经无法应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和对待自发性青年组织及其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共青团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如果把这类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发展看作是对共青团组织的替代,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结构体系的重建;如果看作是对共青团组织引导青年的破坏,也明显无视了广大青年的正当诉求和自发性青年组织的积极功能。如何看待这类组织及其问题,不应立足于共青团自身的直接影响力和控制力来考虑,而应着眼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应当认识到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成长是必然趋势。大量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出现是一种客观需要,对于青年人的发展是一种积极因素,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类组织的发展对于共青团组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发挥的促进作用。
 
3.如何通过创新活动方式来增强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
 
在新的局面下,共青团的组织力和影响力不是要削弱,而是应该加强,关键是如何加强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目前,基层团组织的活动方式明显滞后,无法满足广大青年的多样性需求,逐渐丧失了原来在青年人中间那种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这种局面又导致基层组织无法履行和发挥其政治功能。因此,基层团组织发展的关键是通过创新活动方式来增强影响力和号召力,努力实现“任用青年认可的干部,通过青年喜欢的方式,做青年需要的事情”【6】,而不是去单纯追求成员数量的增加和组织分布的广度。与此相应,评价共青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能再用成员的多少和组织分布状况来衡量,而要看其在推动青年人的发展和青年社会问题的解决方面实际贡献有多大。
 
 
 
四、社会组织化建构体系下共青团组织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合作互补关系
 
从前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自发性青年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些问题的形成具有共同的社会根源,即都是由我国社会组织化结构体系的不断发展所催生的。从社会组织化建构视野来看,双方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十分明显,在处理具体问题中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很强,存在建立一种优势互补关系的主客观因素。
 
1.共青团组织和自发性青年组织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功能上有交叉重叠
 
同为青年人的组织,二者在活动内容和组织功能上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很多相似和重叠的地方,这些共同之处成为双方能够进行合作互补的前提。其具体表现为:
 
(1)都能提供满足青年人爱好、兴趣、社会交往、服务社会等方面愿望的活动内容。青年人的共性特点为他们加入共同的组织提供了前提性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共青团还是自发性青年组织,其组织形成和发展的原动力都来自于此种因素。
 
(2)都能够为青年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提供一个组织平台。青年群众组织一方面为青年人提供各种服务,满足各种利益和诉求,同时,另一方面也为青年人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和空间。青年人充满了创造力和求知欲,富有精力和热情,但也缺乏社会实践和经验,通过参与组织活动和组织管理,可以把这几个因素很好地结合起来,促进青年的快速成长,同时既减轻了社会负担,又能创造社会价值。
 
(3)在维护社会秩序、教育青年和引领社会风气方面都具有共同作用。共青团通过系统的管理、教育、引导来有效实现和表达了主流的秩序要求和教育导向,对于维护社会整体秩序和引领青年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自发性青年组织则通过各种地域的、行业的、兴趣的、阶层的等方式,在局部上实现秩序的整合、观念的渗透和行为方式的引导。虽然发挥的方式不同,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教育和引导青年等方面作用相同。所以说,共青团组织与自发性青年组织在根本上是不冲突的,实际中出现的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只是变革中的产物,通过理顺关系完全可以避免。
 
2.在吸引成员和社会动员方面存在良性竞争
 
由于活动内容上的重叠,共青团和自发性青年组织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就难以避免了,但这种竞争不应该看作是不可避免的或恶性的。通过对共青团和自发性青年组织根本利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二者之间的竞争在很多方面是可以避免的,即使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也是一种良性的互动。
 
(1)二者的根本利益都是服务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只要二者各自对青年人的真正利益认识清楚,方式适当,任何一方的强大都是双方所乐见的事情。所以说共青团组织中的成员减少了,自发性青年组织中的成员增加了,并不是一种不良现象,也不意味着社会青年组织对共青团阵地的占领。相反,应看作是对现在共青团无力全部做好的一些事务的协助和工作补充。
 
(2)当前有些人所谈到的共青团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弱化,从根本上说不是自发性青年组织导致,而是体制和观念革新滞后造成的。因为只要不是不良的和低俗的自发性青年组织,它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增强对于整个社会和青年必定是有好处的,而这也是共青团的利益所在。对于自发性组织的不良现象和问题,恰是共青团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有效解决了,共青团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就显现出来了。所以说,共青团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增强,不是通过与自发性组织争夺成员和空间来解决的,而是通过发挥自身特殊地位和资源,解决自发性组织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来实现的。
 
(3)当前二者之间存在的很多竞争现象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假相,原因在于对共青团自身新形势下的定位不清和对自发性青年组织发展的误解。新形势下共青团的工作重心应该是着眼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动社会组织化结构体系的发展,目标不是与其它青年社会组织竞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自身的组织体系和凝聚能力,而是发挥自身对各类青年组织的调控协调能力,帮助它们发展,不断走向正式化。这就需要共青团对自身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正确认识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发展及其带来的问题,而不能简单化、应急性处理。对于自发性青年组织导致的消极社会问题,需要通过适当的管理和引导,尽量依靠这些组织自身去克服,而不必越俎代庖。这样一来,很多所谓的竞争现象就可以随着双方关系的理顺和各自的组织发展来消除,转而形成一种合作互补的新局面。
 
3.在服务青年和社会方面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在我国当前社会制度环境下,共青团组织和自发性青年组织在组织功能和服务效能上都存在凭借自身努力难以克服的问题,但双方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恰恰存在很强的互补性。
 
(1)在组织活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共青团组织的特殊身份和政治属性,决定了在一些具体事务和涉及少数青年人群的活动中无法充分发挥灵活性,比如在一些非主流的但又比较健康的行为、观念和活动上(例如一些时尚运动)不便于投入人力和物力,但又有一定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自发性青年组织来开展这类活动;但在这类活动中如何充分利用情景对青少年进行主流价值和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和渗透,往往是目前自发性青年组织无力或没有作为的地方。如果对这类情况完全放任自由,那么共青团的教育力和影响力明显会受到很多限制。所以,根据各自的特点,寻找一种新的合作方式而不是相互取代,以实现需求满足、教育引导等方面的互补,是一种理想的解决思路。
 
(2)在组织活动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共青团组织系统发达,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套健全的组织网络,这是任何一个自发性青年组织所无法具备的。全国目前的自发性青年组织中,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几乎没有,很多都是地方性的、局部的,组织的活动范围和持续性、稳定性都很差。所以对于一些积极的活动,由于组织的局限,很多都不能坚持下去或拓展不开。如果通过共青团组织的协助,这些活动就比较容易开展,甚至可以联合各地的相似组织开展同一项活动。
 
(3)在募集活动资金、人才培养和组织发展上也可以实现互补。共青团的特殊政治地位和影响力决定了其在社会上募集资金的能力,并且其本身就拥有相对充裕的活动经费,而自发性青年组织在资金上普遍存在困难,以活动或任务目标为纽带,双方之间也可以开展这方面的合作。此外,对于组织人才的培养和组织发展,二者也可以寻求联合,共青团的基层优秀成员和干部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核心领导人员,借助短期交换、活动项目合作等形式,来实现相互学习,相互指导。
 
(4)在推动各自组织发展上存在互补。在新的社会结构体系中,当前的共青团组织和自发性青年组织都存在组织发展问题,共青团需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工作方式,自发性青年组织需要逐渐走向规范化。上述组织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双方的互相配合。对于共青团来说,重新定位包括如何处理与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关系,及其如何在其活动中增加共青团的影响力或其任务目标,这就需要自发性组织的密切配合。对于自发性青年组织来说,推动自身的正式化、规范化,不仅需要自身的组织努力,更需要外界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的建设。而共青团凭借其政府助手的角色,可以积极推动、协助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为青年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总之,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发展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自发性青年组织的快速发展开拓了团组织建设、团活动开展的视野,在自发性青年组织的继续发展中,有了共青团的介入也会使自发性青年组织更加规范化,能够朝着更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作为党的助手,各级共青团组织更应该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青年的满腔热情,做好为自发性青年组织的服务、引导工作,及时发现并化解由此可能产生的青年问题和社会矛盾,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