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狮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8):高校共青团促进

2022-09-05 14:16 admin
 
蓝狮高校共青团工作研究(8):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摘要】就业与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总结了国外对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从组织体系、工作经验、群众基础三个角度分析了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潜在优势,指出高校共青团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将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核心任务,以就业与创业能力提升为重要抓手,关注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就业与创业能力缺口,协调高校、社会与学生三者的关系,努力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共青团;就业能力;创业能力
 
自2003 年起,扩招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呈现出逐年大幅上升的趋势,2009 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10 万,2011 年达到峰值758 万。与此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率一路下滑,如果剔除继续升学这种实现名义就业而实质未就业的状况,则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更低。据有关部门预测,我国的经济活动人口至少在未来十年内将维持在近7 亿人的规模,每年新增劳动力2000 万人,再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等外部不利因素,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焦点。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
 
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更是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高校共青团是高校实施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队伍,是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其开展的项目、组织的活动,不仅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在相当多的毕业生中成为大学生活的缩影、母校的化身,成为连接校内外人群的纽带;高校团的队伍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组织健全,覆盖面广,贴近学生,了解需求。这些特点,构成了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核心优势。
 
 
 
一、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已经成为欧美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政府与学者都意识到,传统上大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等因素尽管依然重要,但已不再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充分条件,大学生的可持续就业来自于范围更加广泛的就业能力。因此,如何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能力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在大量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以下几方面的有效途径。
 
1.构建就业能力培养基础平台
 
国际经验表明,构建基础平台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非常重要。高校应结合企业需求,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等就业能力培养的基础工具,强化对用人主体发展所需能力的调查,为教师调整与改进教学提供依据,蓝狮怎么当代理?为在校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参考。发达国家的很多机构都开发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美国劳工部获取必要技能秘书委员会(SCANS)(1991)、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1997)等机构分别从自身劳动力市场特点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Knight 与Yorke(2002)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的USEM 理论,Brennan (2001) 在对一些欧洲国家和日本高校毕业生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在36 项能力清单中提出了10 项对大学生最重要的就业能力,并对不同国家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了量化评估。
 
2.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很多研究都认为,大学就业服务的功能不仅包括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政策与信息方面的帮助,还要担负起帮助学生从企业方获得就业能力需求的信息的责任。Crebert 等人(2004)发现,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学生能够确认在课堂上所学与现实之间的关联,自我评估与发展有利于工作的个性特征,发展具体的沟通与互动能力,也因此更具学习动力,并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体会到学业上的成功并非是就业成功的充分条件。同时,很多研究也强调就业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是实现大学就业服务机构各项功能的关键所在,一般就业服务人员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科学科硕士以上学历,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对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方面,很多国家都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Zinser把对老师的培训提到很高的位置,他认为应该让老师接受职业与技术教育,学习职业和可就业能力的相关知识,从而使他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可以附加更多的职业和就业能力的内容,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在很多国家的高校中,兼职教师的比例不断提高。以美国为例,1970 年美国高校兼职教师比例为22.8%,2003 年达到43.7%。兼职教师中包括很多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学校建立兼职教师库,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前提下安排兼职教师承担授课任务,通过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有机结合,大学生对实践工作认识加深,提升了大学生就业能力。
 
4.完善创业研究和教育体系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创业研究和创业教育体系,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继而指导创业实践。创业研究、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比如就创业模式而言,研究表明,创业不仅是创办新企业,还应包括现有企业的转型、创新和二次腾飞,甚至非盈利组织也应被涵盖在创业的范围内;就创业团队而言,成功的创业者大部分都是有经验、有积累的,没有任何积累和社会经验的人,创业很难成功;就创业类型来讲,创业分为生存性创业和机会性创业,前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创业,规模往往较小,后者则是寻求潜在商业机遇、伴随较大投入的创业行为,后者拉动就业的能力远大于前者;就创业的战略讲,又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安定型创业、冒险型创业等多种情况,其发展轨迹和策略有很大差别。这些研究成果,界定了创业的概念,明晰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区分了创业的类型,指明了创业的战略,提高了创业成功的概率,避免了创业资源的浪费。
 
 
 
二、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客观地讲,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基础平台建设滞后,就业服务水平不高,教师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创业研究刚刚起步,创业教育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高校共青团具备自己的优势,可以为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1.健全的组织体系,较高的覆盖程度,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的干部队伍为高校共青团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提供了组织保证
 
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大学需要建立起与市场的密切联系,了解市场需要及其变化,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都与企业合作,对工作胜任能力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析,及时将基于职位需要的就业能力指标反馈给教育机构,建立就业能力信号在教育产品供需主体之间的传导机制,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这种传导机制的建立,必须以有效沟通为前提,即同时实现与企业、教学部门和大学生的有效沟通。高校共青团重视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在推进大学生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素质教育等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源特别是企业资源,为与企业的良好沟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95%以上的大学生为共产党员或共青团员,团组织以支部、分团委和团委等组织形式存在于学校、学院和班级各个层面,指导大量的学生组织和社团组织。健全的组织体系保证了团组织能够充分覆盖大学生,引领大学生。更为可喜的是,团干部年纪轻、素质高、干劲足,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完备,具备了实现与企业、学校和学生实现有效沟通的能力保障。经验表明,高校共青团是构建就业能力信号顺畅传导机制的可靠力量。
 
2.设计和实施第二课堂教育的丰富经验和突出成绩,为高校共青团总结、提炼、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能力模型提供了支撑
 
高等教育发展应有较明确的定位,结合自身情况创办研究型大学或应用性大学,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但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沿着大众化方向迅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高等学校定位不明,一味追求发展研究型大学,忽视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缺乏构建符合本校教育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就业能力模型,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目前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局面。
 
高校共青团有能力针对本校的发展定位,提供与之相互补充的知识传授体系和实践锻炼平台。团组织是大学实施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队伍,是第二课堂教育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通过设计和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集体活动并对参与活动同学的表现做出科学的评估,了解了大学生成长的动态轨迹,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交往技能和组织认知技能等就业能力,在组织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大学生初步构建了人际关系网络,填补了课堂教育的盲点。作为毕业生和在校生联系的纽带,高校共青团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校友访谈、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等方法,总结、提炼、完善具有本校特色的就业能力模型,为在校学生指明发展目标和有效途径。
 
3.大学生强烈的归属感为高校共青团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就业服务提供了群众基础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其本质而言就是找到工作、保持工作与转换工作的能力,这恰恰也是就业服务的核心目标。大学生获取招聘信息的主要渠道中位列第一的是校园招聘信息,说明现在大学生就业活动的中心还是在学校,大学提供就业服务的质量对就业能力的影响非常大。目前大学生对就业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调查表明,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只有25%,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达到21.5%。除了通常我们所强调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足、轻视职业规划与指导等,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简单,对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特点缺乏动态了解,素质不高、专业化水平低也是重要的原因。我国高校就业服务人员职责集中在发布就业信息、就业政策咨询等方面,忽视了职业开发、职业咨询与评价。很难根据学生发展各阶段的不同特征,通过各种指导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和自己,选择理想的职业与生活道路。
 
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基本覆盖了全体在校生,对就业服务的对象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有长期、全面、动态的了解;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分享团学服务,对团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以及由此而生的信任、亲近等特殊感情,保证了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在相当多的校友心中,团学组织已经成为大学生活的缩影、母校的化身。高校共青团应倍加珍视这种归属感,主动开发校友资源、开展校友活动,拓展在校学生实习、就业空间,建立实习基地,组织职业课程,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职业开发、职业咨询与评价服务。
 
高校团干部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团学活动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在沟通能力、承压能力、表达应变能力与人脉关系能力等方面均能满足大学生就业服务人员的职业要求,应该主动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职责,为大学生就业贡献力量。
 
 
 
三、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1.坚决贯彻积极就业方针,将促进大学生就业列为高校共青团的核心任务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造成相当数量的优质劳动力资源丧失在实践中提升人力资本的机会,进而影响未来我国在人力资源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造成国家、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人力资本投资的极大浪费;大学生就业难将对学生本身和所在家庭造成巨大精神和物质双重压力,这种压力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地释放,极有可能以群体性事件等极端方式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伤害,严重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大学生就业难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的精英循环,对社会公平造成伤害,对社会发展进程产生巨大影响。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将促进就业列为核心任务。
 
高校共青团必须按照党和国家的部署,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精神,坚决贯彻积极就业方针,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重要抓手,努力解决大学生因能力不足形成的结构性失业。
 
2.关注就业和创业能力缺口,增强就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高校共青团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缺口,在科学理论与先进经验的指导下,结合本校学科、学风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培训体系,帮助大学生全面提高就业与创业能力。
 
盖洛普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满足工作的程度只能达到70%(盖洛普,2007),尤其是敬业精神、沟通能力与解决基本问题的能力等软能力亟待提高。高校共青团应重点针对本校学生在上述软能力方面的真实状况,科学设计,精心组织,通过团队熔炼、素质拓展、品牌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途径,提升学生的软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学生不应该仅仅是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很多国家的实践经验表明,创业是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最好方式之一,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也日益重要。高校共青团应关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培养机制,争取社会资源,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3.以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为重点,借鉴国际经验,协调高校、社会、校友和学生,紧密配合,全面推进,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第一,打造符合本校特色的就业能力培养基础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相关基础工程建设,包括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根据模型中的能力要素组合,设计跟踪评估体系,努力做到为用人单位提供动态、客观、完整的学生成长记录,及时为学生提供发展建议;要加强校际联系,信息共享,建立跨校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业能力数据库”等信息平台。
 
第二,构建高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基于就业能力信号顺畅传导的沟通机制。高校共青团要制定长期规划,注意吸取企业及校友对本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学部门,督促完善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对企业和校友意见的吸纳和体现;要建立毕业生长期跟踪机制,为高校设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及指标提供实证依据;要深化第二课堂教育,邀请企业管理者、技术专家与知名学者特别是杰出校友担任兼职教师,对于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可以尝试由兼职教师单独或组队开设课程,重点开展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为大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第三,共享就业信息,尝试构建统一、高效的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经历了统包统分、分选结合、双向选择几个阶段,目前的市场化工作搜寻体系,基本实现了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扩大用人单位选择权的目的,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目前的体系依然存在着改进的空间。几个突出的问题包括:学校之间信息共享不足、毕业生就业信息与社会人员就业信息混杂、存在虚假招聘信息、学生个人信息造假等。高校团组织,可以利用特有的组织优势,尝试建立团组织之间的就业信息共享机制,尝试承担核实招聘单位和求职学生信息核实工作,通过这些努力,尝试构建统一、高效的毕业生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主动建立和完善实习制度。高校共青团要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寻找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在双赢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学生职业发展的实习体系。实习之前,要科学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根据能力需求,制定包括实习任务、实习周期、实习考核与评价等内容在内的制度体系,委派专门人员配合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指导学生实习进程,监督实习报告的撰写,实施基于能力增长的实习效果评估。
 
第五,高度重视在常规工作中强化就业能力培养。举办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的活动,一直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在组织、参与、总结集体活动的过程中,领导、沟通、协调、责任感、组织认知、团队协作等就业能力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别是学生干部群体,由于具备了较强的就业能力,一直在就业市场上广受青睐。在今后的工作中,团组织要进一步扩大集体活动的覆盖人群,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活动,并尝试扮演多种角色,全面提升就业能力;要重视以就业为导向,以提升就业能力的相关指标为设计和实施活动的重要依据,努力建立基于能力提升的活动效果评估机制。
 
第六,协助高校有关部门提高就业服务水平。高校共青团要帮助高校聘请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具备职业开发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营销能力、管理及执行能力、指导、咨询及绩效改进能力、监督管理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兼职就业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团干部应在现有知识和技能结构的基础上,努力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沟通能力、承压能力、表达应变能力与人脉关系能力,共同建设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就业服务人员队伍,为在校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测试,协助学生建立“就业能力卡”,记录个人学习与职业生涯发展计划、成绩、实践经验与技能证书与老师推荐等信息,动态地、客观地反应大学生成长状况。通过这样一支队伍,在较高水平上,努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做出实质性贡献。
 
第七,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依据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开展创业教育。及时引进国外先进的创业研究成果,与研究机构密切配合,实现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比如,就创业类型来讲,国外的研究者把创业分成生存性创业和机会性创业,前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进行的创业,规模往往较小,后者则是寻求潜在商业机遇、伴随较大投入的创业行为,后者拉动就业的能力远大于前者。
 
就创业的战略讲,又分为复制型创业、模仿型创业、安定型创业、冒险型创业等多种情况,其发展轨迹和策略有很大差别。团组织应注意把这些研究成果尽快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完成本土化,蓝狮平台怎么样?指导学生创业。团组织要主动聘请优秀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和创业专家担任创业培训讲师,强化大学生创业知识体系建设。依托先进的创业理论与优秀的培训讲师,开展创业教育。广泛争取社会资源,通过赠与股权、专利分享等形式,吸引经验丰富、资本雄厚的社会投资主体进入学生创业团队,提升团队素质。在大学生中,引导、鼓励创业文化的建立和创业观念的传播,树立典型,引领风气。
 
第八,高度重视就业弱势群体,反对就业歧视。高校共青团在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同时,需要对来自零就业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开展重点帮扶,在技能培训、实习锻炼、信息送达等环节给予政策倾斜,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守住社会正义的底线。高校共青团要带领大学生深入学习《就业促进法》,开展法律援助,坚决与因身高、相貌、年龄、生源地以及其他与工作必需要素无关的因素而产生的歧视行为作斗争,维护同学们的合法权益。
 
第九,创新组织形式,力争实现就业前置。高校共青团要大胆创新,蓝狮系列关怀政策如尝试在同乡会、社团等新形态学生组织内建立团支部,主动占领阵地。要通过社会实践、理论宣讲、建立实习基地、校地联谊等形式,构建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体系,使各地政府及用人主体及时了解本地生源在高校的真实表现和能力水平,使学生及时了解家乡的发展状况与就业政策,为回省就业、建设家乡打好基础;要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促进学生了解职业兴趣和发展方向,通过社团活动,使用人单位跨专业了解学生能力,力争实现就业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共青团要将党和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信心、决心、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大学生,要勇挑重担、大胆创新,努力提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能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蓝狮代理主管全面促进大学生就业,为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